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赫克托耳说西藏 -- 赫克托尔

共:💬191 🌺169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6. 大元帝师4

大辩论的第二条线索是【老子化胡】。老子大约与佛陀同时代,但他的事迹很模糊,公元前100年左右司马迁修《史记》时,老子的记载已经很混乱了,《老子列传》中记载了两套老子的行止,互相不搭界。第一套记载更可信些,后世说的老子,都是它的衍生,加上其他史料的参照,大致能还原老子家世行踪的大概。

老子名李耳,是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长,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由于卷入王子朝之乱,老子的官当不下去了,骑着青牛向西面的秦国流亡,路过函谷关时,守关者请老子在流亡之前写点东西,老子应邀写下《道德经》,之后继续西行,行踪全无,不知所终,成了千古疑案。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在贵族圈中流行。刘秀的儿子楚王刘英,汉桓帝都崇信佛教。《后汉书 襄楷传》中,襄楷向汉灵帝上书,【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明文提出【老子化胡】,【或言】意为有人说,那么在襄楷之前,肯定已经有了老子化胡的说法。《三国志》之裴松之注释引《魏略 西戎传》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襄楷和裴松之的说法的差异在于,襄楷认为老子就是佛陀(浮屠),裴松之认为老子在西域教了很多徒弟,佛陀是老子的29个弟子的统称,则佛陀成了老子的学生,是孔子的师弟。

西晋时,佛教更加盛行,天师道祭酒王浮终于拿出理论性著作《化胡经》,明确指出老子西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胡人道教,胡人讹传为佛教云云,老子化胡的理论正式出炉。按老子化胡理论,佛陀就是老子,佛教是道教的分支,地位自然低于道教。对老子化胡说,佛教方面自然很愤怒,不过早期佛教在汉地的力量有限,为了降低传播门槛,默认自己是道教的分支,也是一种妥协求发展的办法。

随着佛教势力的壮大,老子化胡成了引发佛道两教争论的焦点,为了避免冲突,唐高宗、唐中宗都曾下令禁止传播《化胡经》及其衍生品《老子八十一化图》。

成吉思汗推崇丘处机及其全真教,道教赢得大发展的良机,甚至侵夺佛教的信众、财产,引发佛教的不满。丘处机1227年辞世,其大弟子、随丘处机去阿富汗见成吉思汗的18名弟子之一尹志平(1169--1251),接掌全真道—就是《神雕侠侣》中玷污小龙女那位。尹志平掌教11年,使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尹志平于1238年将掌教事务传给李志常,隐居到1251年去世。李志常(1193~1256)也是随丘处机见成吉思汗的18弟子之一,进入1250年代,随着蒙哥的上台,佛教逐渐振作起来,试图反击,李志常索性反客为主,先发制人。

为了诋毁佛教,李志常将《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从《道藏》中抽出翻印,广泛散播,企图贬低佛教,引起两教教徒激烈争论。1255年,少林长老、禅宗曹洞宗第十五世宗主福裕禅师发现《老子八十一化图》谤讪佛教,奏报元宪宗。8月,在帝国首都哈喇和林万安阁,少林长老福裕和以李志常进行御前辩论,李志常面对诘问全无招架之力,彻底败阵。宪宗令“烧毁伪经经版,退还佛寺37处。” 将《老子八十一化图》等伪经和经版交出,停造老子像,并修复和归还佛像。全真教占据的一些佛教寺院,也要归还佛教一方(《至元辩伪录》卷三)。这场辩论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是名气不大,参赛选手的数量和级别都不如下一次。

1256年5月,因全真教执行大汗诏令不力,蒙哥召集克什米尔(迦叶弥儿)来的和尚那摩、福裕、至温(曹洞宗和尚)等人,与李志常进行二次辩论。可是李志常年老体衰,未能参赛,蒙哥汗宣布全真教2次败阵。全真教遭此重创,李志常一蹶不振,于6月去世,终年63岁。

李志常之后,张志敬继任掌教,全真教的影响和地位大不如前,佛教界越发咄咄逼人。元宪宗8年(1258),因全真教不肯退还佛寺并打伤僧人等,西僧那摩大师、少林寺福裕长老再次向朝廷告状,宪宗第3次组织辩论。按前2次的的惯例,赛场应该还是外蒙古的哈喇和林,佛教方面自然少不了两次参赛的福裕禅师,蒙哥的新宠噶玛拔希、那摩等人,全真教方面是掌教张志敬,主持人是蒙哥大汗。

事实却是蒙哥大汗独出心裁,赛场搬到忽必烈的幕府首都—滦河上游的金莲川开平府,主持人换成御弟哥哥忽必烈。参赛阵容空前强大,佛教方面,领衔的是蒙古帝国佛教协会主席那摩,【国师,授玉印,总天下释教】(《元史 卷125》)、少林寺长老福裕(禅宗)、西藏花教教主八思巴、西藏白教噶玛噶举派教主二世黑帽活佛、大宝法王噶玛拔希、资圣寺统摄至温、龙门县讲主行育、滦州开觉寺长老祥迈、蜀川讲主元一、河西国师、外五路僧(畏兀儿僧)、大理国师、五台山长老、圆福寺长老等300多人;道教界的有全真教教主张志敬、道录樊志应、通判魏志阳、讲师周志立等200多人。双方参赛者达500余人,主辩各17人。大赛的裁判和观众,为忽必烈手下的谋士姚枢、窦默、廉希宪、王盘等人,达200多人,加上参赛者,共有700人济济一堂。辩论前约定,如果道士输了须削发为僧,反之和尚须蓄发为道。

辩论的焦点在于《老子化胡经》的真伪。《至元辩伪录》记载,八思巴在辩论初期并未发言,只是当道士们提出《史记》作为《老子化胡经》的根据时,八思巴单刀直入:【帝师辨的达拔合思八(班智达-八思巴)曰:‘此谓何书?’曰:‘前代帝王之书’。上(忽必烈)曰:‘今持论教法,何用攀援前代帝王。’帝师(八思巴)曰:‘我天竺亦有史记,汝闻之乎?’对曰:‘未也’。帝师曰:‘我为汝说,天竺频婆婆罗王赞佛功德,有曰: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当其说是语时‘老子安在?’道不能对”。“帝师又问:‘汝史记有化胡之说否?’曰:‘无’。曰:‘然则老子传何经?’曰:‘道德经’。曰: ‘此外更有何经?’曰:‘无’。.帝师曰:‘道德经中有化胡事否?’曰:‘无’。帝师日:‘史记中既无,道德经又不载,其为伪妄明矣。’道者辞屈。尚书姚枢曰:‘道者负矣。’上命如约行罚,遣使臣脱欢将道者樊志应等十有七人诣龙光寺削发为僧,焚伪经四十五部,天下佛寺为道流所据二百三十七区,至是悉命归之。】

八思巴的战术并不新鲜,直接指向史料的可信性。老子的权威传记,成书于西汉的《史记 老子列传》没说老子西去的行踪,老子自己写的《道德经》也没提化胡为佛,反倒是成书于西晋的《老子化胡经》说化胡了,明显是后人编造,张志敬等人只能认输。根据赛前约定,主辩的17名道士全部去龙光寺削发为僧,并焚毁“伪经”45部,归还佛寺237所。八思巴得意洋洋的写下《调伏道教大师记》:【祈愿吉祥!向上师及文殊菩萨顶礼!向以狮子吼声摧破执有无等一切恶见之正觉佛陀顶礼!当具足福德利乐及大智慧之人主(忽必烈)颁布诏命……遵人主忽必烈破斥此邪门歪道之命】。狠狠夸了佛教、忽必烈和自己一番。

就全真教而言,虽然沉重打击,但没有像三武一宗灭佛那样被灭教。蒙古朝廷只是利用这次辩论,加强了全国的宗教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控制,从此喇嘛教或曰佛教成为蒙古大汗的治国利器。忽必烈即位后,佛教徒奏称,保定、真定、太原、平阳、关西等处,仍有“伪经”经版未焚毁。忽必烈于至元十八年(1281)召集第3届佛道辩论赛,道教最大派别正一教的教主—天师张宗演(1244—62--92)、全真教主祁志成(1272--1285年任掌教)、大道教教主李德和、杜福春等考证真伪(即辩论),考证结果,集道教三大派之力,仍是大败。于是忽必烈诏谕天下,道家诸经除《道德》两篇及有关斋醮祀祭德道书外,其余道经,特别是牵涉佛、道关系的道书、传记等坚决焚毁,全真道在内的道教一蹶不振。至于《化胡经》、《老子八十一化图》,经过数次明令禁毁,从此亡佚,直至1900年在敦煌发现唐朝书写本的残卷,才能看到原书的一鳞半爪。《化胡经》的许多内容,反而出现在佛教界记载辉煌胜利的《至元辩伪录》等书中。

开平辩论赛的最大赢家,无疑是忽必烈和八思巴。就忽必烈而言,这次辩论赛的意义可大可小,说它小,只是宗教内部谈玄说法的玩意,说它大,涉及到未来蒙古帝国采用什么宗教做官方意识形态,怎么上纲上线都行。结合此前忽必烈刚刚被整肃,需要机会复出,而蒙哥大汗将原来在首都举行、大汗亲临的辩论赛,规模大大提高,反而换到开平府,由御弟主持,我认为这是蒙哥为御弟制造的复出舆论准备。万一蒙哥改了主意,不让忽必烈复出,依然有回旋余地。

总之,事实是1258年的辩论之后,忽必烈复出了。

至于八思巴,年仅24岁,在大赛上一鸣惊人,风头无两,一举压倒佛协会主席那摩,白教老大噶玛拔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不仅在忽必烈帐下,也在宗教界内部,树立起权威。

1258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下灭宋。蒙哥亲率西路军,从陕西走蜀道进入四川,东路军由成吉思汗的小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嫡孙塔察儿率领,从中原进入汉水流域。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的南北自然分界线,此线以南水网纵横,气候炎热,蒙古骑兵施展不开,进展十分缓慢。蒙哥震怒,启用忽必烈总领东路军,进攻长江边上的鄂州,接应从云南来的兀良合台方面军。

蒙哥汗在治国方面是一把好手,军事方面却没有父亲拖雷、祖父成吉思汗的天赋,1259年,死于钓鱼城下。听到蒙哥的死讯,同样顿兵鄂州城下的忽必烈,打定北上争夺汗位的决心,与南宋首相贾似道和谈,与留守外蒙本土的小弟弟阿里不哥打内战去也。

1260年,忽必烈在诸王大臣的拥戴下,在老巢开平召开了个规模很小的忽里台,自然当选为新任蒙古大汗。这个忽里台无法代表黄金家族,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系都不予承认开平伪忽里台,拥戴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大汗。更有甚者,忽必烈启用中统年号,俨然成了汉人的皇帝,而不是蒙古大汗。忽必烈、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终于爆发了残酷内战。蒙古帝国的权力之争,从成吉思汗、窝阔台时代的暗斗,演变为蒙哥朝的大清洗,终于发展到了内战。

中统元年(1260)年12月,应该是西历的1261年初,忽必烈在燕京,后来的大都、北京,加封八思巴为新任佛教协会主席,【以梵僧八合思八为帝师,授以玉印,统释教】,八思巴终于成了大元帝师,虽然此时还没有大元朝。

通宝推:土八路,某人a,积吉,
家园 由此看来,佛教也是排他性很强的宗教啊
家园 突然想起来这个词维吾尔语里好像也有,是现在对萨满的称呼

读成“巴克西”,意思是“老师”。现在维吾尔农村还有很多不少巴克西,民间有的人生病什么的都请他们过去作法。

家园 直到现在满族论坛的某些小年青还喜欢把汉族叫“尼堪”

其实我觉得是出于类似的心理,刷自己的存在感。

家园 笔帖式官制的解释我还是从一本日文书上看到最终解释的

老舍的我这一辈子里也没写过

家园 巴图鲁应该只是苏文茂的创意

马三立的是门外主烤

马志明的是抄等顾问

家园 人家传秘法 当然要收钱

西游记里佛祖也要收钱哪,虽然是小说但也有现实的意义。秘法号称可以现世成佛,当然更要收钱!

除了给师傅钱还要作供养修秘法也要花钱。

如果你没有钱还想学咋整?卖身给师傅做工做奴隶,给师傅干活,然后师傅可能传授。

家园 【原创】7. 大元帝师 5

《元史》是二十五史中最烂的一部,没有之一,不仅内容自相矛盾,译名也很不规范,让读者一头雾水。就说八思巴,《释老传》称为八思巴,《世祖本纪》称为八合思八,《卷203 方技传》做八合斯巴。各种译法的主要区别在于【‘phags-pa】中的g是否单独译为一个音节。到了清朝,【‘phags-pa】的读音丢了s,译作帕克巴,清人声称喇嘛教“盖自西番高僧帕克巴始,盛于元”。

《世祖本纪》说,中统元年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释老传》说【中统元年(1260),世祖即位,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对比其他记载,《释老传》的说法准确,此时八思巴的头衔是国师,不是帝师。八思巴获得玉印,做帝国的佛协会主席是确信的。八思巴的主要竞争对手,前任佛协会主席那摩,此时去世了;二世黑帽活佛噶玛拔希,站在阿里不哥一方,忽必烈只能弃用他。

忽必烈的称汗的前4年,主要工作是与弟弟阿里不哥打内战,八思巴等僧人的工作也注重实效性。至元元年(1264)4月,【东平、太原、平阳旱,分遣西僧祈雨】。

八思巴也不忘为自己罗织关系网,好听点叫推荐人才。宗教领域,八思巴推荐突甘斯旦麻僧人胆巴入朝。【时怀孟大旱,世祖命(胆巴)祷之,立雨。又尝咒食投龙湫,顷之奇花异果上尊涌出波面,取以上进,世祖大悦】。胆巴死于忽必烈的继承者元成宗朝,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八思巴的亲弟弟恰那多吉也来见忽必烈,被封为白兰王,授予金印,印纽为跪着的骆驼。按花教的习惯,哥哥出家为僧当座主,弟弟在家娶妻生子,做下一代教派座主,兄僧弟俗。当年阔端将女儿嫁给恰那多吉,希望生下有蒙古血统的法王或帝师。忽必烈是大汗、皇帝,让恰那多吉做白兰王,从此之后萨迦家族形成了哥哥做帝师,弟弟做白兰王的惯例。八思巴的异母弟弟耶协炯乃是庶出,地位不如八思巴、恰那多吉兄弟高,被忽必烈的儿子云南王忽哥赤接到云南做师父。

《元史 方技传》记载,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花钱在西藏修建金塔,八思巴从尼泊尔(尼波罗)请来一批工匠,其中有个17岁的小孩阿尼哥,八思巴见他年幼,料定阿尼哥必然有过人之能,将其推荐给忽必烈。大汗正好要巧匠修理针灸铜人,就把活交给他了。最早的针灸铜人铸造于北宋仁宗年间,用来训练医生找穴位。铜人的尺寸与正常成年人相近,胸背前后两面可以开合,体内雕有脏腑器官,铜人表面镂有穴位,穴旁刻题穴名。使用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其内注水。如医生取穴准确,针入而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几经战乱和流转,忽必烈手上的铜人残缺,阿尼哥超额完成任务,重铸铜人,【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一个尼泊尔修造中医精粹针灸铜人,成就一段中外科技交流的佳话。

忽必烈称帝之后,按照刘秉忠等人的建议,修建大都,设置衙门。1260年设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元朝发明的行省,全称是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早年并不常设。1263年设置枢密院,管理军队和兵权。1264年,忽必烈对阿里不哥的胜局已定,至少北中国没了对手,忽必烈改元为至元元年,着手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具体到西藏,忽必烈派八思巴、恰那多吉兄弟回藏,组建西藏管理机构—总制院,【领以国师】。西藏13万户,就是在这次八思巴回藏时组建的。13万户名为万户,其实都不超过4000户。具体有哪13万户,每个万户多少户,各种史书互有出入。按《汉藏史集》的记载,13万户中与本文关系最大的3个,分别是是止贡万户,3630户;帕竹万户,2438户;蔡巴万户,3702户。户的定义为,六口人家为准,即夫妇2人,子女各1人,男女奴仆2人;马、驴、山羊、绵羊、黄牛和犏牛各一,六间房屋,12克种子(每克约28市斤)。

13个万户与其说是行政单位,不如说是对原有西藏割据势力的承认。以最强的止贡、帕竹、蔡巴万户为例,他们都是蒙古入藏之前就建立的寺院、土王结合的政教合一政权,彼此的关系错综复杂。八思巴所在的萨迦寺反而不直辖任何一个万户,蒙古入藏前,花教在政治领域的影响很小,全靠蒙古帝国的支持,才让各路诸侯低头,而且是暂时低头。在承认蒙古帝国统治和花教权威的前提下,各万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建设和谐社会,但也埋下了日后万户做大,推翻萨迦帝师政权的伏笔。

由于八思巴不能常驻西藏,他在萨迦寺设置本钦职务,相当于帝师的管家,具体负责管理西藏。首任本钦是八思巴的侍者释迦桑布(shakya-bzang-po),当年萨班带着2个侄子去见阔端,留在萨迦寺看家的就是释迦桑布。随着八思巴的发迹,释迦桑布也高升一步,成了全西藏的管家。

1267年,八思巴完成工作,回大都的路上,遇到一个叫桑哥的人,大为欣赏,把他带回大都,桑哥日后成了大元帝国的宰相。1268年底或次年初,八思巴回到大都,忽必烈派公卿大臣热烈迎接。

八思巴回大都的第一件事,是为蒙古造字。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蒙古草原上最后一个强敌,也是文明程度最高的乃蛮部,俘虏掌印官塔塔统阿。此时成吉思汗已经有了立国的打算,让文化人塔塔统阿创制蒙古文字。塔塔统阿以畏兀儿字母为基础,创造出畏兀儿字蒙文,俗称老蒙文。但这种畏兀儿体蒙古文使用不便,容易混读,因此蒙古皇室一直希望能创造一种蒙古文字。据《萨迦世系》记载,萨迦班智达在凉州时曾创造一套锯齿形的字母来拼写蒙古语。忽必烈命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八思巴依据藏文字母和拼写形式将这套新文字创制出来,于至元六年(1269)呈献给忽必烈,忽必烈下诏颁行天下,《元史 释老传》记载的诏书全文为:

“朕惟字以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浸兴,而字书有阙,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国师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颁降者,并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国字副之。”

从现存的八思巴字书写的资料看,其基本字母的读音、顺序、元音符号、书写规则与藏文完全相同,只是改横写为竖写,因此用它书写藏文时,实际是一套转写符号,原理与近代的藏文-拉丁字母转写相同。用八思巴字书写蒙文时,根据需要增加了7个字母和符号。八思巴字是我国第一次统一各民族文字字形的尝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拼音字母来书写汉文的尝试,因此应该说是我国古文字学上的一个重大创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元代的公文印鉴、碑刻、牌符、纸钞等都是用八思巴字。

虽然八思巴文比老蒙文有先进性,但在元朝灭亡之后很快消亡。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普通蒙古人已经习惯于使用老蒙文,用了60年,对学习八思巴字兴趣有限,加上元朝的国祚太短,从创制八思巴字到元朝灭亡(1368)只有百年,不足以让普通蒙古人更改写字习惯。二是其他元朝之外的四大汗国,都不用八思巴字,要么继续用老蒙文,要么改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没有兴趣和必要用八思巴字。

作为奖励,忽必烈【升号八思巴曰大宝法王,更赐玉印】。八思巴成了第一位大宝法王,大元帝国佛教的最高领袖。不过八思巴的的大宝法王头衔,只是给他本人的,继八思巴之后的花教帝师不少,都没有大宝法王头衔,就是说,在明永乐帝加封五世黑帽活佛之前,大宝法王专指八思巴。五世黑帽活佛成了大宝法王,随着活佛转世,黑帽活佛的大宝法王头衔传承至今。

通宝推:某人a,一介书生,
家园 西藏只有这么点儿人啊

最大的三个万户不过只有两万人左右,合计十三万户的下辖人口不过二十万,即使加上不在统计范围的游牧人口,总共不会超过三十万,不到现代人口的十分之一(2006年西藏自治区281万人)

家园 还有其他法王吗

据说金庸晚年研究历史,觉得法王级别太高,在再版修改时把“金轮法王”改称“金轮国师”(国师好像不止一个)

金庸年纪越老越胆小,香港漫画家何志文作《绝世无双》,直接拿八思巴作头号反派

家园 元朝只有大宝法王八思巴,明朝封的多了

《西藏王臣记》中,元朝之前被称为法王的,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人。吐蕃灭亡后,只有萨迦派的萨迦五祖叫法王,看起来还是追溯的,第一个正牌法王,也是元朝唯一的法王,就是大宝法王八思巴。

明朝就不在乎那么多了,封了一堆法王。最重要的有三个,大宝法王、五世黑帽活佛德银协巴;大乘法王--出自八思巴的花教;大慈法王释迦也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徒弟,一世班禅师、达赖的师兄。其他的法王还有,都无足轻重。三大法王恰好代表喇嘛教三大派白教、花教、黄教。

尤其是黄教的大慈法王,永乐朝黄教蓬勃发展,但毕竟是新兴教派,朱棣还是留意到了黄教,邀请宗喀巴来南京,这是很崇高的礼遇,宗喀巴忙于组织法会,派释迦也失到南京,朱棣赏了大慈法王头衔,虽然低于白教、花教,但那两派的法王都是教主,释迦也失只是教主宗喀巴的徒弟。由此能看出,朱棣对西藏的动态不仅关心,而且很了解,给三家的头衔恰如其分,不愧是一代雄主。

家园 乾隆帝统一古代的译名,金国名叫粘罕==尼堪

粘罕,也译作黏没喝,汉名完颜宗翰。根据乾隆朝的研究结果 粘罕 == 尼堪,读起来很像,只是黏没喝与尼堪距离有点远,多了一个音节。

家园 发现点有趣的东西,胡大==滹沱==阔端

昨天,我跟京华讨论波斯语中的真主--胡大(Khuda),京华说梵文中就有这个词,意为主人。我说波斯文中也很多,本意是主人,阿拉伯征服过程中的布哈拉土王叫 布哈拉-胡大(Bukhara Khuda)。撒马尔罕附近有个萨满村(Saman),世袭村长的头衔叫 (Saman Khuda),他的后人开创了萨曼王朝。

说着说着我灵光一闪,Khuda 的 da, 按梵文的习惯,读 陀,则 khuda 读 滹沱,恰好是华北重要河流的名字,保不齐还真是一个词呢。今天又想想,阔端的读音与 khuda 也挺相似。

家园 这应该是不正确的

粘罕,满语里本来就有这个词,是“心脏”的意思,它和尼堪是同时存在的,写成同样的汉字倒没什么,但只能说是规范成同样两个汉字的译名,二者的本意肯定不是一样的。

家园 很有意思

古以色列语里,主人不知道发什么音。

查考《圣经》,亚伯拉罕就称耶和华神为主,也就是主人的意思吧,亚伯拉罕自称仆人。

原来在波斯语里,胡大是主人的意思。一两百年以前定版的和合本《圣经》,经常把耶和华神称为主,也把耶稣称为主,也即是主人的意思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