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语言学小知识(4)汉语比英语更优秀吗? -- 江城孤舟

共:💬118 🌺45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也许可以这么说?英语入门容易些,但进阶难

        汉语入门难点,但进阶容易

        英语生字生词太多,背完了6级词汇(1万个?),看个日常杂志啥的还困难;

        汉字常用的是3555个,认完了这些,看学术杂志啥的就不成问题,这当然不包括复杂公式、英文缩写以及垃圾文字

      • 家园 会读而不解其意,有什么用呢?
        • 家园 英语是音素文字

          只要掌握了基本的符号,即使不懂这个单词的含义,也可以读。英语历史上吸收了许多外来语种的成分,这一点有些不太纯粹。阿拉伯语的这个特点就很明确,你只要学会所有的元音和辅音符号,即使完全不懂单词,你也能准确无误地读出来。

          汉语是词符词素文字,有表音符和表意符。“妈”这个字,女是表意符,马是表音符。但汉语中并不是所有的表音符都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吗、骂、玛等字与妈共有一个表音符,但读音却因为声调而有差别;孖这个字在方言里也可以读作ma,但从字形上便完全看不出来。看到而读不出来,连带不解其意的情况也很多,比如著名的“錫茶壺与鍚荼壸”笑话。

          再举个例子,日本那两座挨了原子弹爆炸的城市,中国人会写其名“广岛、长崎”,却不能照此读出日语原音;英国人则能够读其原音“Hiroshima、Nagasaki”,却也不能由此推出日文汉字。这是音素文字与词符词素文字的差别。

          • 家园 管你什么文字,最终还是为了明其义,否则仅仅会读

            是没有任何用途的。

            英日语此类的,在读上确实学起来比汉语要容易些,可是在关键的知其义上,学起来那是比汉语难得多了,所以至少是各有所长,汉语长在易解其义

            • 家园 人类有语言的历史已经有几万年,有文字的历史不过数千年

              文字的本质是什么?是有声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意义不是文字所承载的,而是由与其对应的有声语言所承载的。一个文盲照样可以听懂自己的母语,也可以完全无障碍地与他人进行口头交流。

              如果某个造词在该语言中没有相关的发音,不管是汉字还是字母,都没有任何意义。让我国一个文盲从头学习汉语拼音,而非汉语,他也不会觉得这比汉语要难到哪里去。wo shen me ye bu zhi dao,只要会读汉语拼音的中国人,也完全可以理解这个句子的意义。

              在许多时候,汉字也必须放弃表意的功能,转为语素,只为表音。如“比尔·克林顿”,在这类词中,这五个汉字已经全部放弃了“明其义”的功能,只能表音,而且还未必准确。

              以方言小说《海上花列传》为例,虽然全部是汉字,但不懂吴语的人能完全理解里面的人物在说些什么吗?如书中有“直到仔故歇坎坎来”、“我搭耐一淘去。蒋月琴哚也匆好到倪搭来请耐”等词句,这里的汉字又哪里能“易解其义”了?

              也有某个发音在汉语中有意义,却无法用汉字表达出来的情况,如鲁迅先生笔下的nga,以先生对汉语的精通程度,也只好用字母来表达了。这是当地已经说了几十乃至几百年的方言,却还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正体现出了词符词素文字的保守性。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易解其义”呢?

              • 家园 外行乱弹

                意义不是文字所承载的,而是由与其对应的有声语言所承载的。

                你这是在说表音文字???不知道这是哪个专家下的定义,似乎,偏颇了。

                表意文字的地位在哪里?

                wo shen me ye bu zhi dao

                这些东西,对懂汉语的人来说的确很容易,但是,如果是一个从头学语言的小孩子呢?

                我觉得,只学习汉语拼音,只用汉语拼音来表意,那么,和韩语也差不多了。

                韩语好学吗?韩语完美吗?

                如“比尔·克林顿”

                这是翻译,可算是例外情况。能找到一个土生土长的纯表音的汉语词吗?

                汉语确切的说,应该算是意音文字,有表音的部分,有表意的部分,但显然表意为主。独体字是什么地位?

                关于方言。

                中国方言众多,我私下认为,那些方言是可以看做一门独立的语言的——如果不看文字只看读音。实际上,众多方言中,语法也有极大不同。

                但是,中国有两个大法宝,一个是书同文,一个文言文。

                前者消除了写法和读音的差异,后者消除了词汇和语法的差异。

                这应该是中国大一统的最重要因素了。

                所以,如果用方言写文章,其他方言区的人自然看不懂。但可惜,古人是用文言文写文章的。

                而且,如果是同一个方言区的人,他们之间互相用方言写文章,难道也不算“易解其意”?

                关于有音无字的情况。

                这是没办法的,语音太多,造字的速度赶不上发出一个新“音”的速度。

                说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陕西的一种面食,叫biang biang 面,这个东西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看看是怎么写的。这是一个为方言造字的事例。另一个就是“猹”了,这可是鲁迅创造的。

                说实话,创造一个新的汉字并不难,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微软有一个小程序,就是用于在字库中增加一些不常见的汉字,谁要有兴趣,可以自己造几个新字加到字库中。

                但反过来问一下,造这样的新字有必要吗?如果有必要,想必古人早就造出来了,如果没必要,现在造出来有什么用?有必要新造而没有造出来的汉字,应该极少极少。

                再反问一下,nga,很好读,但是,几个人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如果你在nga所在方言区里,也许还能猜测一下(但也应该不能肯定就是那个意思);如果不在那个方言区,就更是只能依靠注释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了。

                ===================

                改一下,那个,拟声词是明确的纯表音的词。连绵词是不是?

                • 家园 送花

                  表音文字确实好读,这本来就是表音文字的目的,但其长处也就止于此耳,会读不等于能懂,也不等于会听,也不等于会写。

                  • 送花
                    家园 以阿拉伯文字为例

                    这是一种辅音音素文字,你会读就绝对会写,你能听懂也绝对会写。

                    以汉字为例,有些繁难字则是你只见其字则不能读其音,不能明其意;只听音则不能准确写出,比如说下面这个笑话。

                    《清稗类钞》收录《錫茶壺》云:

                    张文襄督两湖,起居无节,号令不时,其待遇属员,往往有使人难堪者。一日,有候补知府某禀见,文襄阅履历,知为监生出身,乃命左右取纸笔至,书“鍚荼壸”三字示之。曰:“做官必须识字,汝认得此三字否?”某曰:“此锡茶壶也。”文襄大笑送客。次日,即将某咨回原籍。

                    • 家园 好像有个故事说鍚荼壸是个店名么?
                    • 家园 这个是阿拉伯语的优点

                      但不是所有表音文字都这样,大家都熟知的英语显然不是,否则在英美国家就不会有那么多拼写大赛;法语的情况则更糟,大量存在的不发音字母除了硬记没有别的办法。

                      我觉得您举的例子多少有些极端,特殊的汉字难读难写难认,特殊的英语恐怕也是一样,我看过一个用英文写的伊朗人的名字,左看右看也愣是不知道 该怎么发音,最后还是请教了这个伊朗人才读出来。

                      • 家园 那是因为英语的历史演变

                        在8世纪末,斯堪的那维亚人攻占英国。 战争持续了将近200年。在这个时期,很多拉丁语、丹麦和古斯堪的那维亚的单词融入英语。象炊具和杯子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样,拉丁语给了英语很多单词。 从丹麦语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英国人借鉴过来了皮肤、腿、以及各种词格的代词“他们”、“他们的”。 来自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很多同义词统一到英语中,例如,愤怒(英语的wrath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anger);生病(英语的sick和古斯堪的那维亚语的ill),都在英语中进行了统一。

                        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 法语成为富人的语言和强有力的象征,但穷人主要讲英语。在14世纪末,英语再次成为第一语言。到这时,英国人使用的很多词汇来自法语或者拉丁语,并且许多早期的词汇已经不复存在。

                        到了16和17世纪,人们对古典作品感兴趣。在这个时期,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汇被归入英语。许多词汇或者单词的组成部分,从那些语言被用现代英语引进使用。今天,英语则有着来自大多数世界性语言的泊来单词。

                        阿拉伯语则是因为一千年来字母发音与规则没有改变,才使得其文字成为了一种比较纯粹的辅音音素文字。

                        而人工设计的世界语和大同语,都是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每个字母的音值始终不变,没有不发音的字母,语音和书写完全一致。这才是标准的音素文字。

                        • 家园 汉语中书面体与口语之间的关系与其他语言有本质的不同

                          采用表音文字的语言中,书面语从属于口语,实际上是口语的记录。而汉语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书面语看成一门独立的语言,它不是语音的记录,而是和语音一样直接指向事物本身,拿IT术语说,就是它与汉语的口语是低耦合的,这样当然有学的时候相对困难的问题,但也有两个优势,一是相对稳定,不需要随着口语的变化而变化,这对于维系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系众多的大国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汉字是二维的,类似于图像,而拼音文字是一维的,人对于图像的反应速度远快于对文字。甚至在日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并不采用汉字的读音,比如忙しい,读音是一索嘎系,跟忙没关系,但也借用了忙这个汉字,利用的也是汉字的直观形象性。

                          • 家园 那您怎么看待古埃及文字等象形文字呢?

                            象形文字可是更类似于图象,既然“人对于图像的反应速度远快于对文字”,那么为什么象形文字没有大行其道,而是已经给淘汰了呢?

                            日文中是保留了许多汉字。然而训读现象恰恰体现出文字要为语音服务,可以牺牲文字表意功能的宗旨。

                            而且现在许多日本年青人对汉字的辨认能力越来越差,凭假名写不出正确的汉字,或者看汉字而不能正确读出的事情屡屡发生。现代日文中片假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我看日本人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当然,词符词素文字的保守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的统一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因此才要说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也都有适应环境的民族语,认为只有自己的母语最优越的看法是很狭隘的。

                            • 家园 您说的对,所有的语言都有自存之理

                              特别是大的语种。我反对的仅仅是对汉语的一些不合理的贬低。

                              江城兄的论点很多,下面我试着分点来说。

                              一是关于古埃及文字,这道理其实不难理解,文字的发展是与文明的发展紧密关联的,英语能成为世界普通话,难道是英语天然地就比其他语言合理?显然更重要的是其所依托的大英帝国和美国的实力;而古埃及文字的衰落,或许也应该从古埃及本身的衰落上找原因。

                              二是关于象形文字,如达闻奇兄所指出,汉字有六书,主流是形声,我印象中好像是占70%左右,所以对于中文的使用者来说,面对绝大部分汉字也是可以见字猜音的,说汉字兼具表音表意文字的优势并不为过;当然随着历史的流变,今天很多形声字的声旁未必能精确地指音,但如果认真点说,英语由于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同样存在不少特殊的读音现象,二者的区别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三是日语,这个可以多说几句,因为我正好学过三年日语,江城兄说:

                              训读现象恰恰体现出文字要为语音服务
                              但前面我举的例子江城兄大概没有细看,忙しい的意思就是汉字您所看到的这个意思:忙,这里牺牲掉的恰恰就是汉字的读音,相当于是用汉字标注一个日语词。

                              训读的现象,为了便于理解,我举个反向的例子,就是“煙草”,这是个日语词,我们按中文读是yan1cao3,而按日文读却是tabako,二者在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但读音上完全没有关联。训读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对同一个字,日本人保留了其含义,但用本民族的读音来读。在我看来,它反映的与江城兄说的正好相反,不是文字为语音服务,而是文字的含义与读音相分离

                              顺便说一下,日语中大部分汉字的读音还是有规律的,读不出来的情况主要是人名和地名,这大概也有历史流变的原因。

                              日本的年轻人的汉字水平确实堪忧,一般人少有能写好汉字的,片假名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日本,汉字仍然比比皆是,一个完全不懂日文的中国人在日本也基本上可以生活;在手机短信文化繁荣的日本,简练的汉字也找到了新的用途,重新获得一部分日本年轻人的喜好。

                              片假名使用频率高,反映的是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影响力不断扩张的事实,日本虽然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毕竟只有一亿多的人口基数,与西方文化抗衡还是力不从心,对西方文化的崇拜还是主流,年轻人认为汉字词比较古板,而外来词(以片假名书写的西文词汇)比较酷。这不是个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社会现象。而对于这个现象,我也听到一些反对的声音,原来有一定汉字基础的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可以见词猜义,而现在面对片假名则完全摸不着头脑,于是出现了与西方人一样的问题:词汇量爆炸,专业术语形成艰深的壁垒,令普通人望而却步,很多老一辈的日本人几乎成了文盲。当然,我和日本人接触不算多,不知道这样的声音有多大的分量,但也算一家之言吧。

                              • 家园 维基里关于英语中的训读一段挺有意思

                                欧美语言的训读

                                一般认为不使用汉字的语言通常不存在训读,但类似训读的现象却在欧美语言中也有存在。例如,英文中借自拉丁语的“etc. (et cetera)”常被读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i.e. (id est)”读作“that is”、“lb. (libra)”读作“pound”,“取自文明语的书面语(或文字),用相同意义的母语的固定读法来读”这一点是训读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这种现象在英语中往往局限为有限的几个词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