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左传》本末分章全译 -- 桥上

共:💬117 🌺45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22乐奏而叹01/01

      《桓五年经》:

      冬,州公如曹。((p 0103)(02050009))(022)

      《桓六年经》:

      六年春正月,寔来。((p 0108)(02060001))(022)

      《桓五年传》: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p 0108)(02050601))(022)

      《桓六年传》:

      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p 0109)(02060101))(022)

      我的粗译:

      在我们桓公五年(公元前七〇七年,周桓王十三年,曹桓公五十年,齐僖公二十四年,杞武公四十四年),冬天,淳于公(州公)前往曹国。他料定自家“国”要完,已不打算回去。下年,我们桓公六年(公元前七〇六年,周桓王十四年,曹桓公五十一年,齐僖公二十五年,杞武公四十五年),春天,淳于公从曹国来我们这里朝见。《春秋经》上写“寔来(到了我们这里)”,其实是说他不回他们“国”了。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六年春正月”曰:

      去年闰十二月初九丁亥冬至,建丑。

      杨伯峻先生于“寔来”之后注云:

      古本《经》自《经》,《传》自《传》。此句本紧接上年《经》,全文为“冬,州公如曹。六年春正月,寔来”。自分《经》之年(分《经》之年不知起于何时,观《公》、《谷》两《传》,《经》年早已分裂(,因亦不明此义))而后,一事而分隶两年,“六年春正月寔来”则缺主词。寔来者,寔亦作实,即虚实、确实之实。《觐礼》云“伯父实来”,成二年《传》云“而巩伯实来”,十八年《传》云“知伯实来”,昭三年《传》云“今子皮实来”,皆此类。昭三十年《传》云“我先大夫印段实往”,亦此类。《传》以“不复其国”解“寔”,乃解其书法,非解其训诂。家炫翁《春秋详说》云:“‘寔来’二字乃当时之常言,似不必过求。”

      杨伯峻先生注“度其国危,遂不复”曰:

      国有危难,度无以自救,故出朝而不返国。

      杨伯峻先生于此(书曰“寔来”,不复其国也)处注云:

      此承上年《传》文连为一章。余详《经•注》。

      “州”——“淳于”(杨注:州,姜姓国,都淳于,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之淳于城。传世古器有享于公戈、享不叔卣,或谓享于、享皆州国。西周-康王时有周公簋,铭文有云“舍邢侯服,锡臣三品:州人、[每-母+東]人、郭人”,此州人未审即此州否?若是,则州本封在西周畿内矣。#淳于公即州公,国名州,都淳于,淳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三十里,以都名代国名,古本有此例。战国时,魏-惠成王徙都大梁,《古本竹书纪年》称之为梁-惠成王,孟子亦称之梁惠王。韩迁于郑,其国亦曰郑,是其著例。),推测位置为:东经119.30,北纬36.53(安丘市-黄旗堡镇-城里村)。

      下面是新泰出土两件淳于戈的图片,出自《汶河流域田野考察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周公簋(邢侯簋,在右侧,拓片中右数第三列第二字即“州”字)与麦尊铭文拓片的图片,出自《西周邢国二次迁封说辨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曹”(杨注:曹,国名,姬姓,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曹,都陶丘,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七里。说见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卷二十四。鲁哀公八年,为宋所灭。《史记》有《曹世家》。曹本地名或国名,卜辞已见。如《殷虚书契•前编》二、五“在[(東東)/口],贞”,《后编》上十五“猷伐[東東],其𢦏[栽-木]”。[(東東)/口]、[東東]皆曹字,《说文》作“[(東東)/日]”。但不知其地是否在陶丘。#曹都今山东省-定陶县,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六十余里。#杜《注》:“陶叔,司徒。”陶叔疑即曹叔振铎。雷学淇《竹书纪年义证》“曹伯-夷薨”下云:“叔之封近定陶,故《左传》又谓之陶叔”,此说是也。(亦犹战国时魏之称梁,韩之称郑。)#杜《注》:“以伯爵居甸服。”然桓二年《传》言“晋,甸侯也”,此又以晋、曹相比,而谓曹在甸服,似两“甸”字义有不同。晋甸侯之甸已详桓二年《传•注》。《周礼•大行人》:“邦畿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以地望言之,曹在今山东-定陶县,距周初王畿较远,与《大行人》甸服合。),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5.53,北纬35.11(今城西北四里,汉城)。

      下面再贴一遍“曹”甲骨文、金文和篆体字形,出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一七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桓九年经》: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p 0124)(02090004))(022)

      《桓九年传》:

      冬,曹大子来朝,宾之以上卿,礼也。((p 0126)(02090401))(022)

      享曹大子,初献,乐奏而叹。施父曰:“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p 0126)(02090402))(022)

      《桓十年经》: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终生卒。((p 0127)(02100001))(022)

      《桓十年传》:

      十年春,曹桓公卒。((p 0127)(02100101))(022)

      《桓十年经》:

      夏五月,葬曹桓公。((p 0127)(02100002))(022)

      我的粗译:

      三年后,我们桓公九年(公元前七〇三年,周桓王十七年,曹桓公五十四年),冬天,曹国大子(世子射姑)也来朝见,我们按上卿规格接待他,这是规矩。

      我们为曹国大子设宴,头一轮敬酒,音乐响起时,竟见他深深叹了口气。我们一位大夫施父嘀咕:“曹大子其有忧乎!非叹所也。(曹国大子是有什么操心事吧!这可不是该叹气的地方。)”。

      到下年,我们桓公十年(公元前七〇二年,周桓王十八年,曹桓公五十五年),春天,曹国大子的父亲曹桓公(曹伯-终生)就去世了。

      一些补充:

      下面是战国铜壶上乐舞图案的图片,出自《中国古代舞蹈:第三章_周代的雅乐和俗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曰:

      世子即大(太)子,世太古音同。《经》多作“世子”,《传》多作“大子”。曹伯,曹桓公,即位已五十余年,实老矣。以明年春卒,杜《注》谓“曹伯有疾,故使其子来朝。”

      杨伯峻先生注“宾之以上卿”曰:

      谓以其本国上卿之礼接待之。

      杨伯峻先生注“曹大子其有忧乎!”曰:

      其,表将来之时间副词。为下年其父死作预言。

      杨伯峻先生注“非叹所也”曰:

      昭二十八年《传》云:“谚曰:‘唯食亡(忘?)忧。’”曹大子当食而叹,故云非叹所。说本杨树达先生《读左传》说。

      杨伯峻先生注“十年春王正月”曰:

      冬至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戊申,此年仍建丑。且有闰月。

      杨伯峻先生注“庚申”曰:

      庚申,六日。

      杨伯峻先生注“十年春,曹桓公卒”曰:

      《史记•曹世家》云:“五十五年,桓公卒,子庄公-夕姑立。”“夕姑”,《经》作“射姑”,见庄二十三年《经》。

      下面是州公如曹与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之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二十三年经》: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p 0225)(03230009))(022)

      《庄二十四年经》:

      葬曹庄公。((p 0227)(03240002))(022)

      冬,戎侵曹。((p 0228)(03240008))(022)

      曹羁出奔陈。((p 0228)(03240009))(022)

      赤归于曹。((p 0228)(03240010))(022)

      《庄二十六年经》:

      曹杀其大夫。((p 0233)(03260003))(022)

      一些补充:

      据以上各条《春秋经》,三十一年后,公元前六七一年(鲁庄公二十三年,周惠王六年,曹庄公三十一年),曹庄公(曹伯-射姑,原先的曹大子)去世,入葬在下一年,公元前六七〇年(鲁庄公二十四年,周惠王七年,曹僖公元年,陈宣公二十三年)。同年冬天,戎人进犯曹国。不久,他们太子“曹羁”流亡陈国。随后,他们新国君“赤”(曹僖公,曹伯-赤)回到曹国。又过两年,公元前六六八年(鲁庄公二十六年,周惠王九年,曹僖公三年),曹国又有动乱,杀掉“大夫”才平定。以上我意都是本章《左传》作者用作背景,以讲解曹大子“乐奏而叹”之事。

      春秋时期曹国的历任国君依次是:曹桓公(曹伯-终生),曹庄公(曹伯-射姑),曹僖公(曹伯-赤),曹昭公(曹伯-班),曹共公(曹伯-襄),曹文公(曹伯-寿),曹宣公(曹伯-卢),曹成公(曹伯-负芻),曹武公(曹伯-滕),曹平公(曹伯-须),曹悼公(曹伯-午),曹声公,曹隐公,曹靖公(曹伯-露),曹伯-阳。

      杨伯峻先生注“曹羁出奔陈”曰:

      无《传》。《公羊》以“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为一节,又以羁为曹大夫。贾逵以羁是曹君。杜《注》:“羁,盖曹世子也。”桓十一年《经》云“郑忽出奔卫”,忽是郑太子,以彼例此,杜说为近之。详章炳麟《左传读》。

      杨伯峻先生注“赤归于曹”曰:

      无《传》。贾逵以赤是戎之外孙,故戎侵曹,逐羁而立赤。杜《注》以赤是曹僖公之名。但《曹世家》及《年表》均谓釐公(僖公)名夷。自当以《经》为正,曹僖公名赤也。

      杨伯峻先生注“曹杀其大夫”曰:

      无《传》。僖二十五年《经》:“宋杀其大夫。”杜《注》:“无《传》。其事则未闻。”此亦当“其事未闻”类也。

      “陈”推测位置为:东经114.88,北纬33.73(淮阳县城)。

      下面是山东省博藏春秋晚期曹公子沱戈的图片,胡部铸阴文两行七字:“曹公子沱之造戈”,图片及铭文释文出自《曹公子沱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从教材的角度,我体会,本章《左传》作者要讲解的重点就是“乐奏而叹”之“非叹所也”:在何时何地应以何种态度做何事,是当时的贵族应该知道的。至于“州公”之事,则是引子,所谓“兴”也。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全译016—021

      016陈完奔齐:

      《《左传》人物事略14附:陈完奔齐1/2》

      《《左传》人物事略14附:陈完奔齐2/2》

      017蛇斗门中:

      《《左传》中的成语05附:蛇斗门中1》

      《《左传》中的成语05附:蛇斗门中2》

      《《左传》中的成语05附:蛇斗门中3》

      018楚武心荡: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1/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2/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3/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4/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5/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6/7》

      《《左传》人物事略07附:楚武心荡7/7》

      019子仪乱周:

      《《左传》中的成语03附:子仪乱周》

      020二子乘舟:

      《《左传》人物事略36:附:020二子乘舟1/2》

      《《左传》人物事略36:附:020二子乘舟2/2》

      021秦灭梁芮:

      《《左传》人物事略17附:秦灭梁芮1/1》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15曲沃代晋03/03

      《桓三年传》:

      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韩万御戎,梁弘为右。逐翼侯于汾隰,驂絓而止,夜获之,及栾共叔。((p 0097)(02030101))(015)

      我的粗译:

      哀侯(晋哀侯)当晋国国君八年后,我们桓公三年(公元前七〇九年,周桓王十一年,晋哀侯九年、曲沃武公七年),春天,曲沃武公又去进攻“翼”,带兵开到陉庭。他的指挥战车由韩万驾车,由梁弘担任“右”。这天,翼侯(晋哀侯)战败逃到汾河滩上,曲沃武公他们在后面追,翼侯战车的驂马被挂住,晚上,被他们追上杀了,同时被杀的还有栾共叔(栾成)。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三年春,曲沃武公伐翼,次于陉庭”曰:

      庄公三年《传》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则次为停留三宿以上。

      桥案:前面有“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当即此时。

      杨伯峻先生注“韩万御戎”曰:

      韩本国名,据《竹书纪年》,春秋前晋文侯二十一年灭之。僖二十四年《传》云:“邘、晋、应、韩,武之穆也。”韩即此古韩国。《汉书?魏豹田儋韩王信传》及《赞》并《注》俱以古韩国与韩厥共祖,恐未深考。韩万为桓叔之子,受韩封以为大夫,即战国-韩国之祖,《国语?晋语八》载韩宣子拜叔向之言“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可证。韩,当在今山西省-河津县稍东。御戎,即驾驭戎车,《周礼?夏官》谓之戎仆。

      杨伯峻先生注“梁弘为右”曰:

      僖公三十三年《传》晋亦有梁弘,两者相距八十三年,自非一人。为右者,为车右也,《周礼?夏官》谓之戎右,掌戎车之兵革役者是也。战时,与君同车,在车之右,执戈盾,备制非常,并充兵革使役,如执兵、著甲及其他在车中役使之事。成二年《传》及《公羊传》,齐顷公代逢丑父为右,使公下取饮;《谷梁》成五年《传》晋-伯尊遇辇者不避,使车右下而鞭之,皆可证。说详《周礼?戎右》孙诒让《正义》。古代兵车,主将在中,御者在左,车右在右。

      杨伯峻先生注“逐翼侯于汾隰”曰:

      翼候即晋哀侯。汾隰犹言汾水下湿之地,亦以为地名。《后汉书?西羌传》云:“后二年(周宣王三十八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章怀太子《注》以“汾-隰”为“二水名”,可商。汾水源出山西省-宁武县西南之管涔山,西南流经静乐县西,东南流经太原市,折而西南,经介休、灵石、霍、洪洞、临汾诸县之西,至新绛东南折而西流,至河津县西南入黄河。此逐翼侯之地当在今襄汾、曲沃之间,《晋世家》谓“伐晋于汾旁”,汾旁即汾隰。

      杨伯峻先生注“驂絓而止”曰:

      成二年《传》叙鞌之役云“驂絓于木而止”,则此亦谓驂马为树所絓碍,因不能逃。古者一驾四马,两马在中谓之服,《诗?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服齐首”者是也。左右两旁各一马谓之驂,《诗?大叔于田》“两驂如手”、“两驂雁行”者是也。驂亦谓之騑,驂在旁,如道路狭侧,则易为树木所絓碍。絓音卦,《谷梁》昭公八年《传》云:“御轚者不得入。”范宁《注》云:“轚挂则不得入门。”陆德明《释文》云:“轚,古帝反,挂也。刘兆云:絓也,挂,碍也。”则《左传》之“絓”即《谷梁》之“轚”,皆为挂碍之义。絓从圭声,轚从 [轚-車]声,声纽相同,韵为平入对转,于古音本有通假之理。

      下面是先秦战车的图片,四马驾车,左右两边的驂马往往比车轮更靠外,搞不好就会被挂住。图片出自《我在美国译《兵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夜获之,及栾共叔”曰:

      共叔,桓叔之傅栾宾之子,名成,为哀侯大夫。《国语?晋语一》云:“武公伐翼,杀哀侯,止栾共子曰:‘苟无死!吾以子见天子,令子为上卿,制晋国之政。’”共子辞而死之。《晋世家》云:“哀侯九年,伐晋于汾旁,虏哀侯。”则哀侯与栾共叔俱死。

      “汾隰”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32,北纬35.66(新田北汾水河谷较宽处汾水南岸)。

      《桓七年传》:

      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p 0119)(02070401))(015)

      《桓八年传》:

      八年春,灭翼。((p 0121)(02080101))(015)

      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p 0123)(02080301))(015)

      《桓九年传》:

      秋,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伐曲沃。((p 0125)(02090301))(015)

      我的粗译:

      过了四年,到我们桓公七年(公元前七〇五年,周桓王十五年,晋小子侯四年、曲沃武公十一年),冬天,曲沃伯(曲沃武公)把下一位晋国国君小子侯(晋哀侯之子)引出来杀掉。转过年来,到我们桓公八年(公元前七〇四年,周桓王十六年,晋侯-缗元年、曲沃武公十二年),春天,曲沃伯攻灭了“翼”。

      这年冬天,我们“王”(周桓王)指派卿士虢仲(虢公-林父)在“晋”立晋哀侯之弟“缗”为晋国国君。到下一年,我们桓公九年(公元前七〇三年,周桓王十七年,晋侯-缗二年、曲沃武公十三年),秋天,虢仲、芮伯、梁伯、荀侯、贾伯这五位主上一起去进攻了曲沃。

      一些补充:

      之前,据《古本竹书纪年?晋纪》:“晋武公元年,尚一军,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经?河水注》)。晋武公元年当公元前七一五年(鲁隐公八年,周桓王五年,晋哀侯三年)。

      杨伯峻先生注“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曰: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系此事于桓公六年,云:“曲沃武公杀小子。周伐曲沃,立晋哀侯弟湣为晋侯。”《晋世家》云:“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晋-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诱召晋-小子杀之。”若小子侯四年,则仍是桓七年。

      杨伯峻先生注“八年春,灭翼”曰:

      此句本与七年《传》连接,宜合读为“冬,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八年春,灭翼”。

      杨伯峻先生注“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曰:

      虢仲,王卿士虢公-林父。《晋世家》云:“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晋哀侯弟缗为晋侯。”

      “曲沃”——“新城”——“下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4,北纬35.31(闻喜县-上郭村东偏南,上郭古城址)。

      “晋”——“绛”——“故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翼”——“晋”推测位置为:东经111.74,北纬35.68(翼城-故城村,遗址城垣780×560)。

      “王城”——“周”——“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虢”——“上阳”——“焦”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

      “虢”——“下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下阳遗址)。

      “芮”推测位置为:东经110.50,北纬35.51(韩城县-昝村镇-梁带村一带,据《史记》,与梁国同时亡于秦,以芮、梁近邻,当亦同时入于晋)。

      “梁”——“少梁”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0.40,北纬35.38(韩城-芝川镇:梁亡。(《僖十九年经》(p 0381)(05190007))(021)。晋人伐秦,取少梁。(《文十年传》(p 0575)(06100101))(054)。)。

      “荀”(杨注:荀,姬姓国,今山西省-新绛县东北二十五里有临汾故城,即古荀国。《汉书?地理志?注》引《汲郡古文》云:“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6,北纬35.72(赵康古城)。

      下面是襄汾-赵康古城示意图(取自许宏先生《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出自李琳之博客《赵康古城》一文的三张赵康古城遗址图片:

      逐渐西移的北柴村民居北面还留下了古城墙东北一角: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赵康古城北城墙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古城北城墙后的护城河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贾”(杨注:贾,姬姓国,《元和姓纂》三十五马韵谓周康王封唐叔虞少子公明于此。当在今山西省-襄汾县东。顾栋高《大事表》本《通志》,以今陕西省-蒲城县西南之贾城当之,恐不确。贾亦为晋所灭,赐狐射姑为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35,北纬35.8(贾山)。

      《庄十六年传》:

      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p 0203)(03160501))(015)

      我的粗译:

      二十五年后,到我们庄公十六年(公元前六七八年,周僖王四年,晋侯-缗二十七年、曲沃武公三十八年),“王”(周僖王)派虢公封了曲沃伯(曲沃武公)为统辖一军的晋侯(晋武公)。

      一些补充:

      自“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以后晋国的内部动荡大概让“晋”的“民”受到极大损失,“晋”因此失了元气,从而晋国政治中心只好迁移到“翼”。考虑武力规模,既云“末大于本”,则“晋”的“民”本就少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那么“翼”的“民”亦当比不上“曲沃”,这样从力量上比,“曲沃”有压倒性优势。而鲁桓公八年,“翼”被灭,晋国只好重回残破的“晋”,但其后二十六年,无论《春秋经》还是《左传》,都再未提及“晋”以及以“晋”为根据地的“晋侯-缗”。由于有以上提到的力量差距,我估计“晋”是无声无息就被“曲沃”压垮了。

      杨伯峻先生注“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曰:

      曲沃伯即曲沃武公,桓七年《传》称“曲沃伯诱晋小子侯杀之”,八年《传》称“灭翼”,又称“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至此曲沃伯完全吞并晋国,僖王因命为晋侯。《周礼?夏官?叙官》云:“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每军盖车五百乘。说详孙贻让《正义》。案《水经?河水注》引《纪年》云:“晋武公元年,尚一军。”则晋武公本一军也。晋此时为一军,闵元年增为二军,后又增为三军,又增为六军。《史记?年表》云:“曲沃武公灭晋侯-缗,以宝献周,周命武公为晋君,并其地。晋武公-称并晋,已立三十八年,不更元,因其元年。”《晋世家》云:“晋侯(缗)二十八年,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于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晋武公始都晋国,前即位曲沃,通年三十八年。 武公-称者,先晋穆侯曾孙也,曲沃桓叔孙也。桓叔者,始封曲沃。武公,庄伯子也。自桓叔初封曲沃以至武公灭晋也,凡六十七岁,而卒代晋为诸侯。”桓二年《传》叙师服之言,谓“兄(文侯-仇)其替”,此载其验。

      桥:关于当时的军制,我曾有详细些的讨论,如您有兴趣可移步《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军制臆想-上、兵车百乘》《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军制臆想-下、军师旅卒行伍》

      下面是曲村——天马遗址车马坑的图片,以及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的晋侯鸟尊和113号墓出土的猪尊的图片(宗山梅石摄),均出自《寻找失落的山西古国之三:晋之大者,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遗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这是在家族式政治结构下最常见的一类故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甚至到了汉朝,贾谊还曾以此立言。而经此事变,晋国就不再是原来那个晋国了,连他们国君继位时朝见的祖庙,都改作在“曲沃”的武宫——晋武公庙。自此以后,对他们来说,“曲沃”才是他们的“君之宗”。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15曲沃代晋02/03

      下面是曲沃伐翼一些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隐五年传》: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p 0044)(01050201))(015)

      曲沃叛王。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p 0045)(01050501))(015)

      《隐六年传》:

      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p 0049)(01060201))(015)

      我的粗译:

      在“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六年后,到我们隐公五年(公元前七一八年,周桓王二年,晋鄂侯六年、曲沃庄伯十五年,郑庄公二十六年),曲沃庄伯又指挥郑人和邢人去进攻了晋国都城“翼”,我们“王”(周桓王)还派出尹家和武家人马助战。翼侯(晋侯,晋鄂侯)逃往“随”。

      但曲沃又背叛了“王”。这年秋天,“王”下令让虢公去进攻曲沃,同时在“翼”立哀侯(晋哀侯)为晋国国君。

      下一年,我们隐公六年(公元前七一七年,周桓王三年,晋哀侯元年、曲沃庄伯十六年),“翼”那里的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从“随”迎回晋侯(翼侯,晋鄂侯),然后将他送到“鄂”,晋人于是称此人为鄂侯。

      一些补充:

      晋穆侯以下,晋国国君依次为晋殇叔(晋穆侯之弟),晋文侯(晋穆侯之子,仇),晋昭侯(晋穆侯之孙,晋文侯之子),晋孝侯(晋穆侯曾孙,晋昭侯之子),晋鄂侯(晋穆侯曾孙,晋孝侯之弟),晋哀侯(晋鄂侯之子),晋小子侯(晋哀侯之子),晋侯-缗(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之弟,晋小子侯之叔);曲沃一系的族长则依次是曲沃桓叔(晋穆侯之子,成师),曲沃庄伯(晋穆侯之孙,曲沃桓叔之子),曲沃武公——晋武公(晋穆侯曾孙,曲沃庄伯之子)。

      据《古本竹书纪年?晋纪》,在“翼侯奔随”三年前:“庄伯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还。”(《水经?浍水注》),曲沃庄伯十二年,当公元前七二一年(鲁隐公二年,周平王五十年,晋鄂侯三年)。

      《古本竹书纪年?晋纪》中还有:“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桐乃返。”(《水经?涑水注》),当在翼侯变鄂侯之前,但不知具体何时,晋武公元年当公元前七一五年(鲁隐公八年,周桓王五年,晋哀侯三年)。

      杨伯峻先生注“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曰:

      晋国事始见于此,而《春秋经》不书,盖以晋五世有内乱,不及来告之故。晋国,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成王灭唐而封叔虞。翼,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传世有晋公????[奠/皿],据唐兰《晋公 [午隹]????[奠/皿]考释》,定为晋定公所作。铭文“我皇祖 (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云云,与《逸周书?王会篇》所言“成周之会”,“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之意相适应,加以《晋语》引叔向之言,唐叔以武力封,足证《吕览?重言》、《说苑?君道》所传桐叶封弟之不可信。

      杨伯峻先生注“王使尹氏、武氏助之”曰:

      王,周桓王也。尹氏、武氏皆周世族大夫,尹氏又详昭公二十三年《经》、《传》,盖食邑于尹,因为氏者。

      杨伯峻先生注“翼侯奔随”曰:

      《水经注》引郑氏《诗谱》云:“穆侯迁绛,孝侯继昭侯而立,改绛曰翼。武公子献公广其城,又命之曰绛,庄公二十六年‘士蔿城绛以深其宫’是也。”据此,翼与绛是一地二名。故《史记?索隐》云:“翼本晋都,自孝侯以下,一号翼侯。”则翼侯即是晋侯,此翼侯为晋鄂侯。

      杨伯峻先生注“曲沃叛王”曰:

      不久前,周桓王使尹氏、武氏助曲沃庄伯伐翼。此时曲沃庄伯复叛王。

      杨伯峻先生注“秋,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曰:

      《十二诸侯年表》:“桓王二年,使虢公伐晋之曲沃。”又《晋世家》:“周平王(案:当作桓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共立鄂侯子光,是为哀侯。”是时,鄂侯已奔随,故立其子光。明年,鄂侯又被迎立。

      杨伯峻先生注“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嘉父逆晋侯于随”曰:

      此句只是说嘉父迎晋侯于随,“翼九宗五正顷父之子”,皆所以说明嘉父之所自出。翼,地名,盖顷父、嘉父所居。九宗五正,官名,盖顷父之官职。定四年《传》云“分唐叔以怀姓九宗,职官五正”,足见此乃殷商以来传世之官职。顷父或系当时极著声望之人,故叙其子嘉父,冠以其名位,与桓二年“靖侯之孙栾宾”为一例。此只叙一人耳,而详其地,详其族,详其官,详其父,于以见晋之有强宗耳。晋侯即翼侯之奔随者。

      据《试论绛县横水、翼城大河口墓地的性质》:

      横水墓地大墓(M2)墓主人为一代倗伯,根据传世金文资料(倗仲鼎,图三)可知倗为媿姓即怀姓。大河口墓地为霸伯一支的墓地,虽无文字资料反映其为何族,但前文已论及其葬俗与横水墓地相同,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笔者以为二者应皆属“怀姓九宗”。

      关于怀姓九宗灭亡的时代,文献并无清楚的说明。但从相关记载可以推知,其应在春秋初年为庶系之晋所灭。春秋初年的曲沃代晋已为学者熟知,而从文献记载来看,代表怀姓九宗的高级贵族也参与了这一事件,并站在嫡系晋侯一边。《左传?隐公六年》载:“翼九宗五正顷父子嘉父逆晋侯于随,纳诸鄂,晋人谓之鄂侯。”九宗即怀姓九宗。又据《尔雅?释诂》云:“……正、伯,长也。”可知五正即五长。九宗五正应是管理怀姓九宗的官职。怀姓九宗自西周早期封于晋,后应附于晋之嫡系,至春秋初年在晋国的嫡庶争国中襄助嫡系,维护西周宗法制度,当属正常。惜当时已非周王室强盛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渐过去。晋国嫡系虽在争斗中风雨飘摇地维持数年,终被实力强大的庶系所灭。庶系当国后,自然不会放过极力维持嫡系政权的怀姓九宗。作为怀姓九宗的倗与霸,当是在曲沃代晋前后不久为庶系一支所灭,故其墓地终于春秋初年。

      (田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5期)。

      下面是大河口-西周墓葬中出土兵器的图片,木柄遗迹犹存,图片出自《寻找失落的山西古国(一)发现霸国——翼城大河口西周墓探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伯峻先生注“晋人谓之鄂侯”曰:

      依《晋世家》及《年表》,鄂侯已卒于桓王立哀侯之前,此时不应与其子哀侯并立,《史记》盖另有所据。依《左传》所叙,哀侯已立于翼,故鄂侯不得复入翼。

      “曲沃”——“新城”——“下国”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4,北纬35.31(闻喜县-上郭村东偏南,上郭古城址)。

      “鄂”(杨注:据《一统志》,鄂侯故垒在今山西省-乡宁县南一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0.84,北纬35.97(乡宁县)。东经110.84,北纬35.96(鄂侯垒遗址)。

      “晋”——“绛”——“故绛”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翼”——“晋”推测位置为:东经111.74,北纬35.68(翼城-故城村,遗址城垣780×560)。

      李伯谦《天马曲村遗址发掘与晋国始封地的推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晋侯墓地及整个天马-曲村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起始年代及其涵盖的年代范围都表明,它不是《今本竹书纪年》可能辗转从《宗国都城记》演绎出来的“(康王)九年,唐迁于晋”之晋,也非《汉书?地理志》和《毛诗?唐谱》所云“成侯迁曲沃”之曲沃,更非《毛诗?唐谱》所云“穆侯迁绛”之绛,而只能是西周初年叔虞封唐之唐。而且,该遗址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连续发展的事实也进一步证明,在晋献公八年(前668年)“始都绛”以前晋国并未迁都。叔虞封唐之唐,也就是春秋时期屡见于传的晋都翼。顾炎武“窃疑唐叔之封遗址侯缗之灭,并在于翼”的论断,是很有见地的,十分正确的。

      马保春《文献所见晋始封地的记述与论说》

      顾炎武引《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之语而使翼城说比其他三说更具说服力。

      桥案:

      邹衡先生认为在翼城县-天马村,曲沃县-曲村,两县交界处。曾是晋国首都,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春秋,即所谓天马——曲村遗址。天马——曲村遗址东距翼城县城12公里、西南距侯马城区(新田遗址)30公里,由于邹衡先生及其他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其附近发掘出多位晋侯墓(或认为分别是晋侯燮父、武侯、成侯、厉侯、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或殇叔))。

      我感觉,“晋”是晋国的称号,即晋国公室的“氏”,同时还是地名,而且晋国的政治中心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晋”——“绛”。这个“绛”与“翼”不是一回事,“翼”作为晋国的政治中心只是在从“惠之二十四年(公元前七四五年),晋始乱”到“(鲁桓公)八年(公元前七〇四年)春,灭翼”这四十一年间,一度还让位于“鄂”,此后“晋侯-缗”已经又回到了“晋”——“绛”。《左传》中明言,“八年春,灭翼”,“冬,王命虢仲立晋哀侯之弟缗于晋”,如此,则“晋”是“晋”,“翼”是“翼”,不应相混。后来晋武公——曲沃武公也把新的晋国的政治中心放在了“晋”——“绛”,直到后来迁往“新田”。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邢”推测位置为:东经114.52,北纬37.01(百泉村南襄国故城)。

      “王城”——“周”——“周宗”——“郏”——“郏鄏”——“京师”——“京師”——“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尹”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03,北纬34.58(洛水北,尹村)。

      “随”(杨注:随,晋地,后为士蔿食邑,今山西省-介休县东稍南约二十五里有古随城。#文十三年孔《疏》及《赵世家?索隐》俱引《世本》,谓“蒍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则士会,士蒍之孙,成伯之子,士季-武子也。食采于随、范,故文十三年曰随会,昭二十年曰范会。季其字,武子其谥。随即隐五年《传》“翼侯奔随”之随,详彼《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2.0,北纬37.0(今介休市东偏南)。

      “虢”——“上阳”——“焦”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1,北纬34.76(李家窑-虢国故城遗址,虢城的东北隅即是焦城)。

      “虢”——“下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12,北纬34.79(平陆-张村镇-太阳渡村东南,下阳遗址)。

      • 家园 【讨论】霸国隗姓

        我的观点是霸字实为洛字, 故霸国实为洛国,亦即潞戎,又称东山皋落氏.

        这种观点为考古界主流学派所否定,否定原因就是潞戎灭国时候的的地点离翼城较远. 但我的臆测是, 东山皋落原来在翼城大河口附近, 后来多次为晋国历代君主所攻伐而东迁.

        东山皋落氏为赤狄隗姓, 与桥上先生之论相合.

        其他的观点:

        “倗”、“霸”国家性质辩证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15曲沃代晋01/03

      《桓二年传》: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p 0091)(02020801))(015)

      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禮(礼),禮以體(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p 0092)(02020802))(015)

      我的粗译:

      早先,晋穆侯之夫人姜氏在“条”之役那时生下大子,给他起了名叫“仇”。他弟弟是“千亩”之战那会儿生的,就给他起名叫“成师”。

      于是晋国大夫师服评论:“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禮(礼),禮以體(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晋穆侯)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太怪了,主上这么给儿子起名字!这名字表现的是意向,意向产生规矩,规矩实现管理,管理引导“民”,所以管理得好“民”才服从,管理不好就会生乱。完美的搭档叫“配”,糟糕的搭档叫“仇”,这是老话。现在主上给大子起了名叫“仇”,倒给他弟弟起名叫“成师”,就从这儿,将来就得生乱。哥哥那支会败掉吧。)”。

      一些补充:

      “耦”本意为二人共耕的农具,后引申为二人共耕,再引申为二人配合工作,又引申为二人一组,至于夫妇为耦,则乃其进一步之引申矣。

      杨伯峻先生注“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曰:

      《晋世家》云:“献侯十一年卒,子穆侯-费生立(“费生”本作“费王”,今依《十二诸侯年表》及枫山本、三条本校正)。穆侯四年,取齐女为夫人。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据《年表》,穆侯伐条在周宣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八〇五年),于鲁,当孝公二年。条为条戎,《竹书纪年》云:“王师及晋穆侯伐条戎,奔戎,王师败逋。”王师败逃,晋师亦必败逃,故穆侯不悦,因名其子为仇。山西省废安邑县治,今安邑镇北三十里有鸣条岡,当即古条戎之地。以作于用,以条之役,犹言于条之役。命与名古音同声同义,命之曰仇,即名之为仇。

      杨伯峻先生注“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曰:

      千亩之地有二,千亩战役亦有二,一为周地,战役在周宣王之三十九年(公元前七八九年),《国语?周语》所谓“宣王即位,不籍千畝。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者是也。一为晋地,当在今山西省-安泽县北九十里。杜《注》以千亩在今之介休县,恐不确。战役在周宣王之二十六年(公元前八〇二年),《晋世家》所谓“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名曰成师”者是也。此役前于周宣王之役十三年,且晋战而胜,与周宣王之战而败者不同,故不可不辨。参齐召南《注疏考证》。

      小狐《讀《繫年》臆札》所附《系年》通行释文《第一章》:

      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至于厲王,厲王大瘧于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于厥心,乃歸厲王于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宗)。宣王是始棄帝籍田,立卅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杨伯峻先生注“夫名以制义”曰:

      名必有义,且必合于义。《论语?子路篇》孔丘之言“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即此意。

      杨伯峻先生注“义以出禮”曰:

      禮由义出,义为禮之根源。

      杨伯峻先生注“禮以體政”曰:

      體为“體用”之體,意谓禮为政治、政法之骨干。

      杨伯峻先生于“政以正民”之后注云:

      禮与體,政与正,皆以声为训,定十五年《传》“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论语?颜渊篇》“政者,正也”,皆此例。

      杨伯峻先生注“易则生乱”曰:

      易亦违反之义。

      杨伯峻先生注“嘉耦曰妃,怨耦曰仇”曰:

      美好姻缘谓之妃,妃即配。孽缘谓之仇。

      杨伯峻先生注“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曰:

      命大子即名大子。兆乱谓为祸乱之预兆。

      杨伯峻先生注“兄其替乎!”曰:

      替,衰微也。《晋世家》云:“晋人师服曰:‘异哉,君之命子也!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师大号,成之者也。名,自命也;物,自定也。今適庶名反逆,此后晋其能毋乱乎?’”司马迁所引师服之语,与《左传》有同有异。其谓“適庶名反逆,”自成一义,并非以此解“易则生乱”之易。《传》文“易”字仍当训违反。文侯仇平定王室,受秬鬯圭瓚之荣,《尚书?文侯之命》是也。文侯卒而晋始乱,其后六十八年,曲沃武公尽并晋地,周僖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

      《文侯之命》: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瓚,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従,肆先祖怀在位。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若汝,予嘉。”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条”推测位置为:东经111.30,北纬35.35(鸣条岡,东北端)。东经110.91,北纬35.13(鸣条岡,西南端)。

      “千亩”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1.0,北纬35.2(稷山南某处)。

      《桓二年传》: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p 0093)(02020803))(015)

      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p 0094)(02020804))(015)

      我的粗译:

      后来到我们惠公之二十四年(公元前七四五年,周平王二十六年,晋昭侯元年,春秋前二十二年),“晋”开始了动乱,所以晋昭侯把自己五十八岁的叔叔桓叔(曲沃桓叔,成师)封到“曲沃”。由靖侯(晋靖侯)之孙栾宾当他的“傅”。

      那个师服又评论:“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我听说,国和家要站得住,必须根基大而上头小,这才稳当。所以,天子才建“国”,诸侯立的是“家”,卿会分出侧室,大夫有并立的同宗,士则有下面的子和弟,庶人、工、商,也有外边的亲族,全都各有各的级别。这样,“民”就能安心侍奉他们长上,底下的人也没觊觎之心。现在晋国,只是甸侯;却在自家外另建一“国”,让“本”相形变弱,这能长得了吗?)”。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曰:

      《石经》凡《经》、《传》“二十”俱作“廿”,“三十”均作“卅”。以下全同,不复注。惠,鲁惠公。惠之二十四年,周平王之二十六年,春秋前二十三年。《传》中追叙往事,有以鲁年纪者,如惠之二十四年、惠之三十年、惠之四十五年、僖之元年、成之十六年、悼之四年;有以他国之年纪之者,如晋文公之季年、齐襄公之二年、记郑事曰僖之四年、简之元年。列国文告称述,有以其本国年纪者,如寡君即位三年、十四年七月、十五年五月、文公二年六月、四年二月、我二年六月、我四年三月;有以所告之国之年纪者,如在晋先君悼公九年;亦有不以君年而举其年之大事以纪者。如会于沙随之岁、会于夷仪之岁、鲁-叔仲惠伯会郤成子于承匡之岁、湨梁之明年、铸刑书之岁、齐?燕平之月、范宣子为政聘于诸侯之岁。当时诸侯之纪年,参差不齐,周名为天下共主,却不闻以周某王某年纪事者。曲沃见隐公五年《传?注》。

      杨伯峻先生注“靖侯之孙栾宾傅之”曰:

      《晋世家》云:“文侯-仇卒,子昭侯-伯立。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晋侯庶孙峦宾相桓叔。桓叔是时年五十八矣,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是《传》所谓傅之者,即相之也。《索隐》又引《世本》云:“栾叔,宾父也。”则宾父是栾叔之字。靖侯,据孔《疏》述《晋世家》,靖侯生僖侯,僖侯生献侯,献侯生穆侯,穆侯生桓叔,则靖侯乃桓叔之高祖。栾宾为靖侯庶孙,则为桓叔之叔祖父。

      杨伯峻先生于“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之后注云:

      《晋世家》、《年表》皆以师服语为君子之辞。

      杨伯峻先生注“天子建国”曰:

      天子分封诸侯。

      杨伯峻先生注“诸侯立家”曰:

      诸侯分采邑与卿大夫。卿大夫曰家。

      杨伯峻先生注“卿置侧室”曰:

      侧室之义甚多。《左传》凡三用侧室一词。杜预注此云:“侧室,众子也,得立此一官。”是以侧室为官名。文十二年《传》云:“赵有侧室曰穿。”杜《注》云:“侧室,支子。”则又一义也。然亦未尝不可解为官名。当时赵盾为晋国正卿,赵穿为赵夙庶孙,于赵盾为从父兄弟(说详文十二年《传?注》),则被立为侧室者,不必亲子弟,选其宗之庶者而为之即可矣。此左氏侧室之义也。《韩非子?八姦篇》云,“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为人臣者,事侧室公子以音声子女”,是侧室又指诸侯之群子言。《韩非子?亡徵篇》云“君不肖而侧室贤,太子轻而庶子伉,官吏弱而人民桀,如此则国躁。国躁者,可亡也”,是侧室似又指人主之庶弟言(王先慎谓侧室即君之父兄行)。此又一义也。至《礼记?檀弓下》“有殡,闻远兄弟之丧,哭于侧室。无侧室,哭于门内之右”,及《内则》“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斋,则不入侧室之门”等侧室,又指房舍言,犹今之耳房。此又一义也。《汉书?南粤传》载《文帝赐赵佗书》,“朕,高皇帝侧室之子”,颜师古《注》云:“言非正嫡所生。”《淮南子?修务训》云:“侧室争鼓之。”《南史?梁宗室传下》云:“安成康王-秀、秀母弟始兴王-澹,文帝哀其早孤,命侧室陈氏并母二子。”又《韦放传》云:“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则侧室又为姬妾之通称。《左传》无此义。

      杨伯峻先生注“大夫有贰宗”曰:

      贰宗亦官名,亦以大夫之宗室子弟为之。

      杨伯峻先生注“士有隶子弟”曰:

      “士”自以其子弟为隶役。“士”自是“宗子”(家长),说详杨宽《贽见礼新探》。

      杨伯峻先生注“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曰:

      衰音摧,等差。恐即隐五年“等列”之义,等级也。此言庶民以及工商,其中不再分尊卑,而以亲疏为若干等级之分别。

      杨伯峻先生注“是以民服事其上”曰:

      服事,详僖公二十一年《传》“以服事诸夏”《注》。

      杨伯峻先生注《僖二十一年传》“以服事诸夏”云:

      服事诸夏,盖服从中国之意。《论语?泰波篇》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两服事义同。((p 0391)(05210401))(035)。

      杨伯峻先生注“而下无觊觎”曰:

      觊音冀,觎音俞。觊觎,非分之冀望也。

      杨伯峻先生注“今晋,甸侯也”曰:

      甸,甸服。《国语?周语上》云:“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韦《注》云:“邦内谓天子畿内千里之地。《王制》曰:‘千里之内曰甸。’周襄王谓晋文公曰:‘昔我先王之有天下也,规方千里以为甸服’是也。”顾颉刚曰:“晋何以在甸服?盖汾、沁之域,王季已伐燕京之戎,西伯已戡黎,厉王亦流彘,宣王又料民太原,足证其为周之王畿;叔虞封晋,自在甸服中矣。”说见《史林杂识》。

      杨伯峻先生注“其能久乎?”曰:

      其同岂。

      “晋”——“绛”——“故绛”(杨注:晋国,武王子唐叔虞之后。),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5,北纬35.73(曲村,成六年迁新田)。

      “曲沃”——“新城”——“下国”(杨注:新城即曲沃,盖由新为太子城之,故又名新城。郑、宋、秦俱有新城,见僖六年《经》及文四年、十四年《传》,恐皆以其城新筑而得名。《晋语二》云:“公命杀杜原款。申生奔新城。”#下国,曲沃新城也。晋昭侯尝以曲沃封桓叔,桓叔国之三世。武公并晋国,始迁居绛。曲沃固旧都,先君宗庙所在,故谓之下国,犹言陪都也。说本孔?疏?。#杜《注》:“栾盈邑也。”曲沃本武公起家之地,故庄二十八年《传》云:“曲沃,君之宗也”,武宫在焉,不应封于他人为私邑。栾氏固为靖侯之孙栾宾之后(参桓二年《传》),亦不应私据曲沃。或者如《晋世家》所云“曲沃大于翼”,封于栾氏者只是其一部分土地,亦名曲沃;或者如张琦《战国策?释地》所云,桃林之塞一名曲沃。武宫之曲沃在今山西-闻喜县东;桃林塞之曲沃则在河南-陕县西南四十里,今之曲沃镇。),推测位置为:东经111.24,北纬35.31(闻喜县-上郭村东偏南,上郭古城址)。

      《桓二年传》: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p 0095)(02020805))(015)

      我的粗译:

      过了六年,到我们惠公之三十年(公元前七三九年,周平王三十二年,晋孝侯元年,春秋前十七年),晋国大夫潘父弑杀昭侯(晋昭侯),打算迎入桓叔(曲沃桓叔,成师),但没成功。晋人立了昭侯儿子孝侯(晋孝侯)为国君。又过十五年,到我们惠公之四十五年(公元前七二四年,周平王四十七年,晋孝侯十六年,春秋前二年),继承桓叔的曲沃庄伯进攻“翼”,弑杀孝侯,翼人再立其弟鄂侯为国君。以后,鄂侯生哀侯,哀侯当国君后夺占陉庭之田,陉庭南部村邑的人引来曲沃方面部队进攻“翼”。

      一些补充:

      据《古本竹书纪年?晋纪》:“庄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轸追之,至于家谷。”(《水经?浍水注》),但不知具体在何时,曲沃庄伯元年,当公元前七三二年(周平王三十九年,晋孝侯八年,鲁惠公三十七年,春秋前十年)。

      杨伯峻先生注“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曰:

      《晋世家》云:“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弒其君昭侯,而迎曲沃桓叔。桓叔欲入晋,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败,还归曲沃。晋人共立昭侯子平为君,是为孝侯。诛潘父。”《年表》亦云:“鲁惠公之三十年,晋昭侯之七年,潘父杀昭侯,纳成师,不克。昭侯子立,是为孝侯。”

      杨伯峻先生注“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曰:

      《晋世家》云:“孝侯八年,曲沃桓叔卒,子鱓代桓叔,是为曲沃庄伯。孝侯十五年,曲沃庄伯弒其君晋孝侯于翼。晋人攻曲沃庄伯,庄伯复入曲沃。晋人复立孝侯子郄为君,是为鄂侯。”《年表》云:“孝侯九年,曲沃桓叔-成师卒,子代立,为庄伯。孝侯十六年,曲沃庄伯杀孝侯,晋人立孝侯子郤为鄂侯。”《年表》所叙与《世家》差一年,盖《世家》以昭侯之弒,孝侯之立为昭侯七年,《年表》则以为孝侯元年;若以鲁年纪之,实无所差,皆与《左传》合。取《年表》与《世家》细核,自可明白。唯《史记?晋世家》、《年表》与《汉书?古今人表》俱以鄂侯为孝侯子,《传》则以为孝侯弟,自以《传》为可信。

      杨伯峻先生注“鄂侯生哀侯”曰:

      曲沃庄伯又曾伐翼,鄂侯奔随,周桓王立哀侯于翼,已见隐公五年《传》,故此不复叙。

      杨伯峻先生注“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曰:

      杜《注》谓为下年曲沃伐翼张本。启,引导也。

      “翼”——“晋”(杨注:唐叔之子燮父改唐为晋,即今之太原市。(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一谓唐叔之封在翼,黄汝成《集释》引全祖望说辨其在今太原。)四世至成侯,南徙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又五世至穆侯,复迁于绛,绛即翼。鲁成公六年,晋景公迁都新田,此后命新田为绛,新田即今山西-侯马市,而以旧都为故绛。自春秋后出公以下五世六十五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地,迁靖公为庶民,晋亡。曲沃庄伯及翼本末,详桓公二年?传?。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二十里。曲沃去翼一百余里。#翼为当时晋国都城,即故绛,故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又详隐五年《传》并《注》。#若不以唐叔所封为太原市,则晋前后四次迁都,均在平阳(今临汾县西南)四周一百五十里之内:翼在今翼城县东南三十五里。曲沃在闻喜县东北,距翼约一百五十里。故绛在今汾城南,新绛北,东距翼约一百里。新田即今侯马市,去翼仅数十里耳。),推测位置为:东经111.74,北纬35.68(翼城-故城村,遗址城垣780×560)。

      “陉庭”(杨注:陉音刑。陉庭在今翼城县东南七十五里,旧有荧庭城。#荧庭即桓二年《传》之陉庭,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七十五里,西距晋都不过百里。),推测位置为:东经111.53,北纬35.69(曲沃县城东北13里听城村)。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全译009—014

      009宋督弑炀:

      《《左传》人物事略32附:宋督弑炀1/5》

      《《左传》人物事略32附:宋督弑炀2/5》

      《《左传》人物事略32附:宋督弑炀3/5》

      《《左传》人物事略32附:宋督弑炀4/5》

      《《左传》人物事略32附:宋督弑炀5/5》

      010周郑交质:

      《《左传》人物事略30附:周郑交质1/4》

      《《左传》人物事略30附:周郑交质2/4》

      《《左传》人物事略30附:周郑交质3/4》

      《《左传》人物事略30附:周郑交质4/4》

      011许田易祊:

      《《左传》人物事略19附:许田易祊1/1》

      012滕薛争长:

      《《左传》人物事略19附:滕薛争长1/1》

      013鲁邾盟蔑: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邾盟蔑1/1》

      014鲁桓文姜: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1/6》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2/6》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3/6》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4/6》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5/6》

      《《左传》人物事略20附:鲁桓文姜6/6》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08纪侯去国03/03

      《桓十三年传》: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p 0138)(02130301))(017、008)

      我的粗译:

      四年后,是我们桓公十三年(公元前六九九年,周桓王二十一年,宋庄公十一年,郑厉公二年,齐僖公三十二年,卫惠公元年),当时宋国向郑国勒索大量财物,郑国已经受不了了,所以这年春二月己巳那天(杨注:己巳,三日。),他们统一指挥纪国、鲁国的部队与齐国及宋国、卫国、燕国的部队开战,打败了他们。《春秋经》没写开战地点,是因为我们去的晚。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宋多责赂于郑”曰:

      郑厉公之立由于宋,宋因求赂,见十一年《传》。

      《桓十一年传》: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鄧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p 0132)(02110303))(017)。

      杨伯峻先生注“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曰:

      僖二十六年《传》:“凡师能左右之曰以。”谓主战之国能统一指挥他国之兵。

      杨伯峻先生注“不书所战,后也”曰:

      《经》未书战于何处,以桓公在约期后始至,至而后定战期为己巳日。鲁师必参加此一战事,故《经》书“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传》亦云“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公羊传》谓战于鲁,《谷梁传》谓战于纪,恐《谷梁传》近是;不然,何以首书纪?

      《桓十三年经》:“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p 0135)(02130001))(017)。

      “宋”推测位置为:东经115.60,北纬34.38(宋国,商丘-老南关。有遗址,西3050,南1100以上,北1400。东周)。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纪”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4,北纬36.75(寿光市-纪台镇,故城呈长方形,东、西1500,南、北1200)。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卫”——“殷虚”——“朝歌”推测位置为:东经114.19,北纬35.61(淇县-摘星台周围,闵二年——前660,狄入卫)。

      “燕”(杨注:燕有二,一为北燕,《史记》有《燕召世家》者是也。此为南燕,孔《疏》云:“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儵。)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谥。”南燕国国都故址,据《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约四十五里,俗呼为城上。#此燕不知是南燕否。若是,则南燕尚存。然自桓十三年以后,南燕已不见于《经》;自庄十九、二十年后,亦不见于《传》,恐此是北燕也。),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7,北纬35.25(南燕,延津县-司寨乡-大城村南古胙城)。据《先秦南燕国考略》摘要:“先秦时期,曾存在两个燕国,其中文献记载中春秋初期出现于河南卫辉、延津地区的南燕国是在灭掉该地区原来的西周诸侯国——胙国之后才定居于此,其原生活在今山西西南部涑水流域的闻喜、夏县之间,后沿汉代称为的“轵道”出中条山,沿黄河北岸东进至卫辉、延津地区的。它的迁徙很可能是因为春秋初期晋国扩张而被迫进行的。”

      《庄元年经》:

      齐师迁纪-郱、鄑、郚。((p 0156)(03010008))(008)

      《庄三年经》: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p 0160)(03030004))(008)

      《庄三年传》:

      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p 0161)(03030301))(008)

      我的粗译:

      八年后,我们庄公三年(公元前六九一年,周庄王五年,齐襄公七年,郑厉公十年、子仪三年),秋天,纪季(纪国国君的弟弟)带着他们的城邑“酅”投靠齐国,纪国从此分裂。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齐师迁纪-郱、鄑、郚”曰:

      无《传》。郱、鄑、郚为纪国邑名,齐欲灭纪,故迁徙其民而夺取其地。郱音瓶,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安丘县西。鄑音赀,故城当在今山东省-昌邑县西北二十里。郚音吾,故城当在今安丘县西南六十里。《史记?秦始皇本纪?正义》引《竹书》云:“齐襄公灭纪-郱、鄑、郚。”

      桥案:齐国这是在扫清纪国的外围据点,纪国灭国已是指日可待。另外“鄑”是盐业管理城邑,“齐”之灭“纪”、“鄑”当与“晋”之灭“虞”、“虢”相类,齐国得渔盐之利当亦始于此(见前面的纪侯大去其国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杨伯峻先生注“秋,纪季以酅入于齐”曰:

      纪季,纪侯弟。史例,诸侯之弟类以仲、叔、季称,共仲、许叔、蔡季是也。《秦始皇本纪赞》云“纪季以酅,《春秋》不名”,则“季”非名可知。

      杨伯峻先生注“秋,纪季以酅入于齐,纪于是乎始判”曰:

      判,分也。纪分为二,纪侯居纪,纪季以酅入齐而为附庸。庄十二年《经》云:“纪叔姬归于酅。”则知纪季入齐,犹奉纪祀。《国语?齐语》述齐桓公初年正其封疆云,“地南至于岱阴(岱阴或作[飠匋] 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是也。

      “郱”推测位置为:东经118.64,北纬36.43(临朐县-盘阳村)。

      下面是西汉-郱国等地点所在示意图,出自《盘阳古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鄑”推测位置为:东经119.29,北纬37.01(昌邑市-龙池镇-东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鄑邑故城遗址: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比周围地面高一米余)。

      下面是鄑邑故城遗址天地图卫星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鄑邑故城城墙、城壕、城门示意图,图片出自《潍坊考古新发现-鄑邑古城及昌邑古盐业遗址探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郚”推测位置为:东经118.92,北纬36.31(安丘市-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有遗址,东西300,南北400)。

      “酅”(杨注:酅音携,纪国邑名,当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沂镇)东,与寿光县相近。#纪分为二,纪侯居纪,纪季以酅入齐而为附庸。庄十二年《经》云:“纪叔姬归于酅。”则知纪季入齐,犹奉纪祀。《国语?齐语》述齐桓公初年正其封疆云,“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河,东至于纪-酅”是也。),推测位置为:东经118.42,北纬36.87(临淄区-皇城镇-石槽村)。

      下面是酅台的图片,出自《酅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庄三年经》:

      冬,公次于滑。((p 0160)(03030005))(008)

      《庄三年传》:

      冬,公次于滑,将会郑伯,谋纪故也。郑伯辞以难。((p 0161)(03030401))(008)

      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p 0161)(03030402))(008)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我们“公”(鲁庄公)“次”于“滑”,准备会见郑伯(子仪),为纪国想办法,但郑伯说是发生动乱不来了。

      凡部队,扎营一晚《春秋经》写“舍”,扎营两晚写“信”,超过“信”则都写“次”。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郑伯辞以难”曰:

      齐之欲灭纪,盖纪国处于齐都临淄之东南,相距不过百余里,齐欲扩张,非并纪不可。纪之不能保存,其情势然也。纪侯虽多次向鲁求助,鲁亦多方为之谋,十余年间,《经》、《传》屡书。今则纪岌岌可危,鲁求助于郑伯。郑伯,即子仪。郑伯辞以难,盖厉公居栎,虎视眈眈,谋欲入郑,子仪自顾不暇,不能与齐大国为敌也。难,去声,国有祸难。此从《释文》读,义固如此。

      杨伯峻先生注“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曰:

      “凡师”以下,金泽文库本有“出”字。一宿为舍者,古代师行一日三十里,三十里为一舍,故一宿亦为舍。《诗?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毛《传》云“一宿为宿,再宿为信”,则舍亦可谓之宿。诸侯之出,必以师从,故《传》以师出释《经》之次字。其实不必师出,凡出过三宿俱可谓之次,昭二十八年《经》“公如晋,次于乾侯”可证。

      “滑”(杨注:“滑”,《公羊》、《谷梁》皆作“郎”。滑,郑国地名,当在今河南省-睢县西北。同时另有滑国,则当今之河南省-偃师县之缑氏镇。东西相距甚远,鲁庄公无由到此。毛奇龄《春秋传》混而一之,误。),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4.3,北纬35.2(延津县一带)。

      《庄四年经》:

      三月,纪伯姬卒。((p 0162)(03040002))(008)

      纪侯大去其国。((p 0163)(03040004))(008)

      《庄四年传》:

      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p 0165)(03040201))(008)

      《庄四年经》:

      六月乙丑,齐侯葬纪伯姬。((p 0163)(03040005))(008)

      《庄十二年经》: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纪叔姬归于酅。((p 0190)(03120001))(008)

      《庄二十九年经》:

      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p 0243)(03290004))(008)

      《庄三十年经》:

      秋七月,齐人降鄣。((p 0246)(03300003))(008)

      八月癸亥,葬纪叔姬。((p 0246)(03300004))(008)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庄公四年(公元前六九〇年,周庄王六年,齐襄公八年),纪侯因为不肯向齐国低头,就把他们“国”移交给弟弟纪季。这年夏天,这位纪侯永远离开了他们“国”,是要躲避齐国威胁。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三月,纪伯姬卒”曰:

      无《传》。纪伯姬,隐二年纪-裂繻所迎去者。鲁国君之女为诸侯夫人者,据《经》、《传》所载,计有九人。纪伯姬、宋共姬、纪叔姬书卒书葬,鄫季姬、子叔姬、杞叔姬仅书卒,而子叔姬、杞叔姬乃杞桓公所遗弃者;至郯伯姬、齐-子叔姬、杞伯姬则不书卒,而郯伯姬、齐-子叔姬亦被出而归者也。

      杨伯峻先生注“纪侯大去其国”曰:

      大去者,去而不返。犹妇人永归母家曰大归。故《诗?邶风?燕燕?疏》云:“言大归者,不返之辞。”

      杨伯峻先生注“纪侯不能下齐,以与纪季”曰:

      下齐,屈己以服属齐。宣十二年《传》“其君能下人”,句法与此同。以与纪季者,纪自纪季以酅入齐后,已分为二,此时纪侯又以其半与之也。

      杨伯峻先生注“夏,纪侯大去其国,违齐难也”曰:

      违,避也。《年表》云:“齐襄八年伐纪,去其都邑。”然则纪侯之离国,由齐伐之。《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正义》引《五经异议》云:“《左传》说,昔大王居豳,狄人攻之,乃踰梁山,邑于岐山,故知有去国之义也。”《公羊》以为齐襄公九世祖哀公,为纪侯所谮,被烹于周,齐襄复仇而灭之。苏辙《春秋集解》已疑其不可信。

      杨伯峻先生注“六月乙丑”曰:

      乙丑,二十三日。

      杨伯峻先生注“齐侯葬纪伯姬”曰:

      无《传》。三年纪季以酅入齐,此年纪侯亦大去其国,故齐侯为之葬伯姬。

      杨伯峻先生注“十有二年春王三月”曰:

      去年十二月初五癸巳冬至,此年建丑。

      杨伯峻先生注“纪叔姬归于酅”曰:

      无《传》。纪季以酅入于齐,见庄三年《经》、《传》。《公羊传》云:“其国亡矣,徒归于叔尔也。”《谷梁传》云:“国而曰归。此邑也,其曰归何也?吾女也。失国喜得其所,故言归焉尔。”

      桥案:此已在“纪侯大去其国”八年后,据隐七年《经?注》,或以为纪叔姬所归为纪侯之弟纪季。

      杨伯峻先生注“八月癸亥”曰:

      癸亥,二十三日。

      杨伯峻先生注“葬纪叔姬”曰:

      无《传》。鲁国女嫁于他国,卒与葬俱书者,纪伯姬、叔姬、宋伯姬而已。他如鄫季姬、杞叔姬,书卒不书葬。——桥:此又在“纪叔姬归于酅”十八年后。

      “鄣”——“纪鄣”(杨注:鄣音章,纪之远邑,纪亡虽已二十七年,纪季犹保酅,兼有鄣邑。至此,齐桓始降鄣而有之。鄣当即昭十九年之纪鄣,纪鄣者,本纪国之鄣邑也。当在今江苏省-赣榆旧城(赣榆县今移治于其东南之青口镇)北七十五里处。依杜《注》,则宜以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六十里之鄣城集当之,不知东平县之鄣城集乃《世本》任姓之国,与纪国相隔遥远,非纪国所能有。说参王夫之《稗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章炳麟《左传读》。#杜《注》:“纪鄣,莒邑也。”当在今江苏-赣榆县北,或在今柘汪与海头之间。#孔《疏》云:“此纪即上纪鄣也。《释例?土地名》于莒有纪鄣、纪二名。”),推测位置为:东经119.30,北纬35.06(柘汪镇-东林子村海堤东)。

      下面是纪王崮的图片,出自《2017最全山东17城市春节活动清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纪王崮,“天上王城”,“相传纪侯去国居此”,近年在其上发现春秋时期贵族墓葬,成为考古重大发现,有人认为可能是末代纪侯或其夫人的墓葬,下面是该墓葬出土铜鼎和铜盂铭文部分的图片各一张,铜鼎铭文为:“芈孟子乍中叚厥妇中子媵宝鼎,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孙保用享。”,铜盂铭文为:“隹王正月初吉丁亥,邛伯厚之孙稟君季兼自做滥盂,用祀用饗,其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是尚。”,图片出自《沂水纪王崮春秋古墓主人或为纪侯夫人中子(1/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此章《左传》充分反映了弱国的无奈,百般挣扎,终难逃强国魔爪。我本来写的是小国与大国,但纪国的城邑分布在后来齐国东半部的广大地域上,可见至少也曾一度强大过。而竟落到大而不强的境地,任人宰割,尤其无奈。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08纪侯去国02/03

      《桓五年经》:

      夏,齐侯、郑伯如纪。((p 0102)(02050002))(008)

      《桓五年传》: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p 0104)(02050201))(008)

      我的粗译:

      八年后,我们桓公五年(公元前七〇七年,周桓王十三年,齐僖公二十四年,郑庄公三十七年),夏天,齐侯(齐侯-禄父,齐僖公)和郑伯(郑伯-寤生,郑庄公)前往纪国朝见,想趁他们无防备拿下纪国。但纪人已明白二人的企图。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纪人知之”曰:

      齐、郑大国,齐僖、郑庄且当时雄主。纪,小国耳,竟连袂来朝,其别有用心可以知之。

      “齐”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5,北纬36.87(临淄北刘家寨周围有遗址,长方形城,大城西南部分为小城,共2000万平方米;大城:4500╳4000;小城:1400╳2200,300万平方米。大城:春秋战国?小城:战国)。

      “郑”推测位置为:东经113.71,北纬34.40(郑韩故城)。

      “纪”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4,北纬36.75(寿光市-纪台镇,故城呈长方形,东、西1500,南、北1200)。

      《桓六年经》:

      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p 0108)(02060002))(008)

      《桓六年传》:

      夏,会于成,纪来諮谋齐难也。((p 0112)(02060301))(008)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桓公六年(公元前七〇六年,周桓王十四年,齐僖公二十五年),夏四月,我们“公”(鲁桓公)和纪侯在“成”会晤,纪人是为齐国的威胁来请我们想办法。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纪来諮谋齐难也”曰:

      諮谋同义双音词,即《诗?小雅?皇皇者华》“周爰咨谋”之“咨谋”。齐欲灭纪,据隐二年“伯姬归于纪”《经》文,纪为鲁甥,且鲁新与齐成婚,故纪来共商。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成”——“郕”(杨注:《公羊》作“公会纪候于盛”。杞、纪易误,郕、盛可通。杜预无《注》,则以此“郕”即隐公五年之“郕”。《谷梁》范宁《注》云,“郕,鲁地”,与杜异。鲁地之郕,《左传》作“成”,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成”,《谷梁传》作“郕”,成、郕字通。古成邑在今山东省-宁阳县北。后为孟氏采邑。定十二年仲由为季氏宰,将堕成,公敛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云云;哀十五年成叛入齐,既而齐归成,是成为鲁北境近齐之邑。#成,据《山东通志》,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九十里,亦作“郕”。#“成”各本俱作“郕”,其实成、郕一地,今从监本,以求一律。#成即郕,本杞田,后为孟氏邑。今山东-宁阳县东北。#成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九里,在鲁都稍西而北五十余里,鲁北境。),推测位置为:东经117.18,北纬35.86(田家林,有遗址)。

      下面是纪侯大去其国相关地点天地图地形图标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桓六年经》:

      冬,纪侯来朝。((p 0109)(02060006))(008)

      《桓六年传》:

      冬,纪侯来朝,请王命以求成于齐。公告不能。((p 0117)(02060701))(008)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纪侯来我们这里朝见,要通过我们请“王”(周桓王)发话,好向齐国求和。我们“公”(鲁桓公)告诉他自己做不到。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公告不能”之后有注云:

      夏四月,纪侯来鲁商谋齐难,冬又来朝,请鲁转求王命以与齐和。桓公告以不能,纪于是谋纳王后以自固,而终不免为齐所灭。

      《桓八年经》: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p 0120)(02080006))(008)

      《桓八年传》:

      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p 0123)(02080401))(008)

      我的粗译:

      两年后,我们桓公八年(公元前七〇四年,周桓王十六年),冬天,周王室的卿士祭公来访,然后去纪国把王后迎到我们这里,这是规矩。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曰:

      隐元年有祭伯,疑即此人。此称祭公,或此时为天子三公。此是为周桓王迎接王后,此时桓王立已十六年,岂有天子即位十六年然后娶后之事,其非初婚可知。《白虎通》与《王度记》皆谓“天子诸侯不再娶”,考之三《礼》,并无其文;征之《左传》,亦无其事,不足信。说详毛奇龄《春秋传》。古时通婚,男女双方必须地位相称。周室虽卑,名义上仍是天子,与诸侯通婚,地位不同,因之天子不自主婚,而托同姓诸侯代为主持。故王姬下嫁,先送之至于鲁,然后由鲁遣嫁,庄元年?经?“单伯送王姬,筑王姬之馆于外”是也。周王娶后亦如此。由王室派遣公卿来鲁,然后迎王后直归京师,此祭公迎接王后之所以必须来鲁之故。天子娶后不亲迎,遣卿迎之,此古《左氏》说。襄十五年《传》云:“官师从单靖公逆王后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卿不行,指单靖公留途不行。卿不行非礼,则卿行合礼可知。至《礼记?哀公问》谓“冕而亲迎”,所谓亲迎,恐非如卿大夫以下人物亲迎于女家,而仅如王莽之娶杜陵-史氏女为皇后,亲迎于前殿两阶间。说参章炳麟《春秋左传读》。

      杨伯峻先生注“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礼也”曰:

      礼也者,谓祭公来受命于鲁,然后往迎王后,合于天子娶于诸侯,使同姓诸候为其主之礼。周桓王娶后,鲁为之主;周惠王娶后,虢、晋、郑三国为之主,故庄十八年《传》云,“虢公、晋侯、郑伯使原庄公逆后于陈,陈妫归于京师”。

      “祭”(杨注:祭,音债,祭伯,王朝卿士,祭是其食邑,即今河南省-郑州市-祭城公社(东北有古祭亭)。伯,盖其行次,说本孔广森《春秋公羊通义》。杜《注》以为伯是爵位,盖由僖二十四年《传》“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之文,以为此六者皆国。《谷梁传》亦以为祭伯为“寰内诸侯”。《公羊传》云“奔也”,《汉书?刘向传》引向《封事》用《公羊》义。#祭仲,郑大夫,即隐公三年之祭足。祭为其食邑,祭邑当即今河南省-中牟县之祭亭,与祭伯之祭在郑州市者为两地。#祭,《广韵?以为周公第五子所封,余见隐元年《经》“祭伯来”《注》。祭伯(仲)之祭与郑国-祭仲食邑之祭盖为两地,此在今郑州市之东北,祭仲之祭在中牟县。#氾音凡,汜音祀,字本不同,以形近易讹。依杜《注》,字应作“汜”,与僖二十四年《传》之“氾”不同,即《水经》汜水,自《水经》以后,均从巳作汜,其地在今河南旧汜水县(县今已废,在今荥阳县之西北,巩县之东北(,即今汜水公社))。祭在今郑州市北,或云在今中牟县。汜、祭两邑相距较远,晋或先后取得之。《年表》与《晋世家》均只云“取氾”,不书取祭。),推测位置为:东经113.82,北纬34.79(郑东新区-祭城路南)。

      《桓九年经》: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師(师)。((p 0123)(02090001))(008)

      《桓九年传》:

      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p 0124)(02090101))(008)

      我的粗译:

      下年,我们桓公九年(公元前七〇三年,周桓王十七年),春天,纪季姜从我们这里嫁去京师。凡诸侯之女出嫁,只有王后《春秋经》才会记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九年春”曰:

      去年十二月十二日壬寅冬至,仍建丑。

      杨伯峻先生注“纪季姜归于京師”曰:

      纪季姜即去年祭公所迎之桓王后,纪为其国,季为其姊妹排行,姜为其姓。古代同姓不婚,故女子必著姓于下。迎时称王后,归时称其母家姓,盖当时书法如此。季姜之称亦犹僖二十三年之称叔隗、季隗。京師指洛邑,此时周室都洛邑。京本周祖公刘所居之地名,《诗?大雅?公刘》“笃公刘,于京斯依”是也。其后镐京、洛邑俱亦称京,亦犹绛本晋国所都,其后迁新田,新田亦称绛;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谓“本所兴昌之地,重本不忘始”也。京复称京師者,周人于地名之下往往加師为称,亦犹《召诰》称洛,《洛诰》称洛師。師,金文作 [帥-巾]。《小臣单觯》有成 [帥-巾],《小臣 [言速] 簋》有牧 [帥-巾],《左传》庄九年亦有堂阜,皆可证。《克钟》有京 [帥-巾],当即京師,故知经典古文字作“ [帥-巾]”者,汉代经师或读之为師,故有洛師、京師之称。说详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驳公羊传京師说》。

      杨伯峻先生注“凡诸侯之女行”曰:

      《诗?邶风?泉水》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鄘风?蝃蝀》、《卫风?竹竿》亦皆云:“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行,皆指出嫁。此行字义亦同。

      杨伯峻先生注“唯王后书”曰:

      庄十八年《传》载“原庄公逆王后于陈”,宣六年《传》载“召桓公逆王后于齐”,而不书陈女、齐女归于京师。是知诸侯之女行,虽王后或有不书,而书者必王后。

      所谓“京師”,当包括“王城”与“成周”,两地相距甚近,下面再贴一遍“王城”和“成周”位置在天地图地形图上的标注,“王城”位置依据的是《考古》1998年第3期发表的平面图;“成周”位置依据的是蔡运章先生的观点,见洛阳市旅游局官方网站的报道;因为我所见未必全面,兼之手潮,此图或有不准确之处,不过大致轮廓应该不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京師”——“周”——“周宗”——“郏”——“郏鄏”——“王城”——“京师”——“雒邑”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3,北纬34.67(洛阳-西工区为主)。

      “成周”推测位置为:东经112.48,北纬34.69(瀍河两岸)。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译文008纪侯去国01/03

      《隐元年传》: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p 0017)(01010601))(008)

      我的粗译:

      在我们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八月,纪人进攻了夷国,夷国没来通报,所以《春秋经》上就没写。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八月,纪人伐夷”曰:

      纪,国名,姜姓。故城当在今山东省-寿光县南。古器铭作“己”,有己侯钟、己侯簋 、己侯貉子簋 等。己侯钟出山东-寿光县(见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三),尤可证“己”即“纪”。彝器又有 ?[己/其]公壶,铭云:“ ?[己/其]公乍为子叔姜□盥壶。”又有 ?[己/其]孟姜匜,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方濬益《缀遗斋彝器考释》俱以为“ ?[己/其]”即“纪”(,不确。 ?[己/其]另一国,亦作其,在今沂水县东七十里)。近年寿光、莱阳、烟台等地皆有纪国青铜器出土,似纪国辖地甚广。夷,国名,妘姓。夷,金文与“人”字形近,卜辞有“人方”,亦即夷国。又形又与尸字(相)近,故经典或作“尸”。夷之踪迹,实遍及中国。此夷国之故城,即(当在)山东省-即墨县西六十一里壮武故城。古彝器有夷伯簋 ,睘卣亦有“夷伯”之称,又有“夷子”之称,不知是何夷国之器。

      下面是莱阳出土西周己侯夔纹壶的图片,出自《己侯壶:胶东神秘古国的青铜遗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西周中期前段己侯貉子簋盖之铭文拓片的图片,铭文为:“己侯貉子分己姜寶,乍簋,己姜祏用寭,用匃萬年。”,图片出自《己侯貉子簋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作册睘卣侧视图的图片,出自《刘幼铮:纽约将亮相一组商周青铜器之“作册睘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下面是衿有潘祖荫收藏印的《作册睘卣》铭文拓片(左附释文)的图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品。图片出自《刘幼铮:纽约将亮相一组商周青铜器之“作册睘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纪”推测位置为:东经118.74,北纬36.75(寿光市-纪台镇,故城呈长方形,东、西1500,南、北1200)。

      “夷”(杨注:夷姜之夷或是国名,说见杨树达先生《积微居金文说?睘卣跋》。隐元年纪人伐夷,亦姜姓,疑即此国。#夷疑即隐元年《传》“纪人伐夷”之夷,杜《注》以为鲁地,误。说详王夫之《稗疏》。),推测位置为:东经120.18,北纬36.43([URL=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395120/10323942.htm?fr=aladdin]古城村——山东-即墨市-蓝村镇[URL])。

      《隐二年经》: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p 0021)(01020005))(008)

      《隐二年传》:

      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p 0023)(01020501))(008)

      《隐二年经》: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p 0021)(01020006))(008)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隐公二年(公元前七二一年,周平王五十年),九月,纪国大夫裂繻(子帛)来我们这里迎娶伯姬,这是他们的卿为他们主上迎娶。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九月,纪-裂繻来逆女”曰:

      繻音须。杜《注》:“裂繻,纪大夫。”纪君娶鲁惠公女,裂繻为之来逆。据文四年《传》“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此不言非礼,则裂繻实卿,大夫可以包卿言之。

      杨伯峻先生注“九月,纪-裂繻来逆女,卿为君逆也”曰:

      详庄公二十四年《经?注》。

      杨伯峻先生注《庄二十四年经》“夏,公如齐逆女”云:

      《公羊传》云:“亲迎,礼也。”《谷梁传》云:“亲迎,事也。”然考之《春秋》与《左传》,诸侯出境亲迎,未必为当时之礼。文四年《传》云:“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然则诸侯娶妇,必使卿出境迎迓,然后为礼。故桓公三年娶妇,公子翚如齐逆女;宣公元年娶妇,公子遂如齐逆女;成十四年娶妇,叔孙侨如如齐逆女。隐二年,鲁-伯姬嫁于纪,纪使其卿裂繻来迎,故《传》云“卿为君逆”,尤可为证。((p 0228)(03240003))(026)。

      杨伯峻先生注“冬十月,伯姬归于纪”曰:

      无《传》。据?曲礼?“男女异长”之文,男子与女子行第不相混乱。伯姬是鲁惠公长女,隐七年又归于纪之叔姬,当是其妹。此归于纪,盖由裂繻来迎,故从之而行。

      “鲁”推测位置为:东经117.00,北纬35.60(曲阜鲁国故城)。

      《隐二年经》: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p 0021)(01020007))(008)

      《隐二年传》: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p 0023)(01020601))(008)

      我的粗译:

      这年冬天,纪国的卿子帛(裂繻)与莒子(莒国国君)在“密”盟誓,这是为了我们鲁国。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纪-子帛、莒子盟于密”曰:

      纪子帛,杜预以为即纪裂繻,子帛为其字。杜预又据《左传》“鲁故也”之文,以为其与莒子盟,为调解鲁与莒间之不睦,故比之鲁大夫,列其名于莒君之上。陆淳《春秋集传纂例》一引赵匡据《竹书纪年》,亦证成其说。而《水经注?淮水篇》云“游水又东北迳纪鄣故城南,故纪子帛之国”,则郦道元以帛为纪子之名。考《春秋经》,于纪国之君,皆称纪侯,无称纪子者。且裂繻字子帛,名字实相应,则杜预之说是也。说本毛奇龄《春秋简书刊误》。

      桥按:

      《春秋经》此称“子帛”,称字也,乃尊重之意;同一人前称“裂繻”,称名也,则为惯例。《春秋经》中不称名或不单称名者还有:

      《隐元年经》“公及邾仪父盟于蔑”((p 0007)(01010002))(013),《隐元年传》云“贵之也”((p 0009)(01010201))(013);

      《桓三年经》“公子翚如齐逆女”((p 0097)(02030005))(014),《桓三年传》云:修先君之好,故曰“公子”((p 0098)(02030501))(014);

      《闵元年经》“季子来归”((p 0256)(04010004))(027),《闵元年传》云“嘉之也”((p 0257)(04010401))(027);

      《文八年经》“宋人杀其大夫司马”、“宋司城来奔”((p 0565)(06080008))(047),《文八年传》云“司马握节以死,故书以官。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公以其官逆之,皆复之。亦书以官,皆贵之也”((p 0567)(06080601))(047)。

      据以上例证,《春秋经》中确有采用“名”以外之称呼且《左传》作者认为是褒扬的,而当时人称“字”亦有表示尊重之意,故此处《春秋经》之专门称“字”当亦为表示尊重之意,盖“子帛”(裂繻)此行乃为鲁国奔走。

      “莒”——“介根”(杨注:莒,国名,《郑语》“曹姓邹、莒”,以莒为曹姓,恐另一莒。此莒国,春秋后五十年为楚所灭,见《楚世家》。传世彝器有中子化盘,记楚简王伐莒,见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据文八年《传》及《世本》,当为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县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据《鲁语下》“晋信蛮夷”之语,则当时人以蛮夷视之。#介根本莒旧都,在今山东-高密县东南四十里,即胶县西南七里,并参隐二年《经?注》。),我估计其位置为:东经119.9,北纬37.1(胶州西南)。

      “密”(杨注:密,莒地,据《清一统志》,今山东省-昌邑县东而稍南十五里有密乡,当是此密。),推测位置为:东经119.47,北纬36.82(昌邑市-围子街道-古城里村,密乡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

      《隐七年经》: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p 0052)(01070001))(008)

      《隐八年经》: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p 0057)(01080007))(008)

      《隐八年传》:

      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p 0060)(01080701))(008)

      我的粗译:

      六年后,我们隐公八年(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九月辛卯那天(杨注:辛卯,二十五日。),我们“公”与莒人在“浮来”盟誓,确认纪国促成的两国和解。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注“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曰:

      无《传》。古代诸侯娶女、嫁女,以姪女与妹陪嫁,所谓媵以姪娣也。注家见二年伯姬归于纪,而此时伯姬未卒,叔姬又归于纪,故何休注《公羊》、杜预注《左传》、范宁注《谷梁》,皆以为此叔姬即伯姬之妹而为媵者。其所以当时未随伯姬同行者,以其时年尚幼稚,故六年之后始行。媵妾卑贱,嫁往夫家而竟书于《经》者,或以叔姬为纪侯所重之故。或以叔姬有贤德之故。惟万斯大《学春秋随笔》本唐?陆淳之意谓叔姬所归,不为纪侯,而为纪侯之弟纪季。但此皆猜测之辞,《传》既无文,阙疑可也。

      杨伯峻先生注“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曰:

      好,去声。二年《传》云:“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纪、莒两国既为鲁国而盟会,则鲁与莒盟,亦与纪友好之表示,故云以成纪好。

      “浮来”(杨注:“浮来”《公》、《谷》俱作“包来”,包与浮古音近,可通假。浮来,今山东省-莒县西有浮来山,山半有莒子陵,则浮来为莒邑。杜预《注》则云纪邑。今人又谓浮来在沂源、沂水沿沂水东岸两县之间。),推测位置为:东经118.38,北纬36.03(沂源县-东安故城)。

    • 家园 左传是什么样的书,这个说明解释实在是太重要了

      以前一直不知道左传到底是什么样的书,虽然以前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文章,终究是不太明白该怎么看这个书。看你的说明以后,感觉以后再看里面的内容可能就好理解一些。

    • 家园 你做的大概是把编年体改为纪事本末体

      而左传纪事本末已经有了。

    • 家园 《左传》本末分章全译001—007

      001鲁隐摄位: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1/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2/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3/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4/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5/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6/7》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隐摄位7/7》

      002郑伯克段:

      《《左传》人物事略30附:郑伯克段1/3》

      《《左传》人物事略30附:郑伯克段2/3》

      《《左传》人物事略30附:郑伯克段3/3》

      003无骇命氏:

      《《左传》人物事略19附:无骇命氏1/1》

      004彄谏观鱼:

      《《左传》人物事略19附:彄谏观鱼1/1》

      005众叛亲离:

      《《左传》中的成语01附:众叛亲离》

      006鲁平杞莒: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平杞莒1/1》

      007鲁修戎好、

      《《左传》人物事略19附:鲁修戎好1/1》

      通宝推:石头布,江南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